儒家之真骨髓所在,亦即自己的超越而面对自己的过失的精神。此种精神,即孔子所谓君子求诸己,及《中庸》所谓慎独,《大学》所谓毋自欺,后来阳明所谓致良知。个人从整个外面的世界,收归自己,而使自己过失,呈露在知过的自己之前。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陶养和社会文化情形的影响,知识分子较能有反求诸己的精神。而晚清以降,西学东渐,社会巨变,知识分子反求诸己精神之丧失,理性批评力之只向外用,沿此而失去超越情感,失去上通千古,下通百世之学术历史文化情感,失去了师友之道,社会前后辈之间所以相待之道。以致引出功利心习,拆穿后壁之思想和社会冷风等诸多病痛;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互相批评,日流与轻薄刻毒之结果;而儒家之求诸己的精神,便全部外在化为迫他人求诸己。而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由病痛中解脱,需归于儒家之反求诸己的精神。
---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