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8

困惑的Semantic Web

语义网(Semantic Web)设想提出已有十年,在Web 2.0热火朝天的时候,站在前沿的人们开始思考Web 3.0的特性,目光投向自然地Semantic Web。现在Web页面仅是为了显示,并没有确切的内容结构和语义说明,正因如此,机器是无法理解内容的,机器可理解的含义极度缺乏。一个出路就是标记内容,通过附加信息,勾画出内容的结构,这些代表的技术如RDF和Topic Map,以及micro-format等。

由于信息种类多样,应用场合各异,这些标记技术都赋予极大灵活度,即使语义可以标准固定下来,但语法也争奇斗艳。目前,有合用的理论或技术将这些语义化的信息聚合或编织在一起吗?有实现跨应用的技术准备吗?很遗憾,答案是:没有。

信息的不确定性:无为亦有为

我们总是千方百计的获得更多的信息,减少决策的风险,令自己尽可能的活动更大收益。确定的信息使个体可以获得可靠的决策,而信息的不确定性本质使整体获得一个稳定的结果。

试想甲乙二人共一事,甲乙能力相近,事自身风险可以忽略不计,若甲不采取任何行动,乙会有何行动?尽管可能种种,但乙独揽此事独享其利的可能性极小,为何?原因就在于乙不知甲为何采取“无为”之策,无论君子行为还是小人行为,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与其“共”事与其“分”利。

在管理上,“无为”是否就等价“放任不管”?更具体点,在自由状况下,如何避免有人得出可“肆意行之”的风险?

某人的不作为并不是说他没权利做。

2008-02-27

此生意美今时生
残花生盎路边争

2008-02-25

立足

在你的立足处深挖下去,一定会有“泉水”涌出,

别管蒙昧者们叫嚷: “下面是地狱啊!”

—— 尼采

教育管疯了

不知道教育主管部门被触动了那根神经,前年普及交际舞,今年普及京剧,也不知道后年是什么。

现今人才啊,白菜价,同质得厉害,物以稀为贵,白菜扎根红头绳,那个年代过去了,这可谓功劳一年。以前多累啊,人才难求,现在呢?嘿嘿,一句话,“干不干?不干!快滚,后面有的是排队的”。

人才同质了,也同性了,人人都“同志”了,面孔也冷漠起来,掖着藏着的,怕那点东西给抢了去。

“同志”久了,有些腻歪,毕竟根子还是那根子啊,世界还是那个两性世界啊。一看到异性,那个内心波澜,但碍着面子,要言顺,大喊:“要创新啊”,顺时搂了一个进了屋内,关了门。

创新个啥内容,屋子里那点事,似是而非,谁也看不到。


-----

人才不是教育出来的,自己成长起来的都是人才。

2008-02-24

实践社群

Etienne WengerJean Lave1991首先提出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的概念,按照Wenger(1998)的定义,凭借可以一起做的事情,以及凭借通过互相参与这些事情而学到的内容,社群的成员被互相联系起来。“被共享的实践”是实践社群所特有特征,这与兴趣群体和地理上群体有所不同。实践社群因那些困扰人们的事情而发展,他们的实践反映了成员对于“什么是重要的”问题的自主理解(Peltonen & lamsa,2004)。一般性的社群(community)有三个要素:人、地点和事情(Lesser et al., 2000)Wenger(2000)谈到在社群内存在一个关键性的活动,即关于边界对象(boundary object)或事情的管理。事实上,实践社群到处都是(Peltonen & Lamsa, 2004),存在于任何组织内,Wenger(1998)也认为实践社群可以在(1)业务内;(2)跨组织单元;(3)跨企业等处被发现。

对于知识是组织一项关键资源的假设,无论任何组织,实践社群对于组织功能运作是重要的,一个有效的组织是由一个实践社群的群集(constellation)组成的,群集内各实践社群彼此相互联通,每个实践社群实现了组织竞争力的某些具体方面(Peltonen & Lamsa, 2004)Wenger(1998)认为社群具有以下作用:(1)交换与解释信息的节点;(2)以“鲜活”的方式保留知识,与数据库和手册不同;(3)掌管竞争力使组织可以刀尖上生存;(4)标识的源泉(home for identities),尤其在海量信息下,标识可以使我们挑选出“所需注意的”、“所需参与的”以及“所需回避的”。PeltonenLamsa(2004)相信实践社群观点可以使知识生成的理论化,将重点转移到学习过程的社会纬度。

在不同职业群体,即使同样知识的使用方式也相当不同 (Leonard & Sensiper, 1998)。实践社群的知识,会以隐性或显性的形式,交错地分布在集体的和成员们所共享的成果(artifact)中,而非被个体所持有或分割(Hutchins, 1995)。当两个社群的实践和“knowing-how”不同时,认知障碍就会发生,并且使分享“knowing-that”变得愈发的困难,即使不同实践集中在一个组织内同的情况也是这样(Bechky, 2003)。对知识的显性化和编码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Duguid, 2005)。关于社群的所有权标准的伦理考虑可能会决定着人们是否可以共享(Duguid, 2005)。如果我们想理解个体在分享知识的能力(capacities)和动机,不应仅瞄准知识,还应注意所形成knowing-how的社群。

个人可以参与所在组织的知识生成进程或通过自己的知识生成进程获得组织所需的技能或者使自己认为所必要的技能。ChenEdgington(2005)研究表明当组织的任务与个人能力相一致时,才能达到一种有效的分配状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组织的竞争力得以加强,期望员工因其工作贡献与自己的能力协调而得到满足。

Duguid(2005)认为实践拥有认知和伦理两个纬度。一方面,“哪些是可以被有意图地共享”的问题是困难的,这种关于共享的被动障碍可以作为实践所承担的认知要求,另一方面,“哪些是可以共享”的问题也是困难的,局部社群可能不愿共享其所知道的,或者可能不愿隐藏其所知道的,这种主动在共享上的限制可以被作为实践所承担伦理要求,这些要求将“能/不能”与“可以/不可以”区分开来(Duguid, 2005)

对于实践社群的相关理论认为(Duguid, 2005),知识获取不是源自个体头脑的认知储藏,而是源自社群内的实践流。共享的意愿和共享的能力是不同的,这意味着人们不得不从事相似的或已分享的实践以能够分享这些实践。实践社群理论指出了一个不可见的边界,这是由实践形成的边界,将不同知识网络(knowledge network)区隔起来。

2008-02-15

冰雪过后,该反思了:【转载】《所谓“五十年不遇”已经是三年两遇》(黎阳)

所谓“五十年不遇”已经是三年两遇

黎阳 2008.2.9

2008 年1月的雪灾真是“五十年不遇”吗?不对,三年前刚刚遇过——2005年2月7日至2月17日,也是在湖南,也是在春节前后,也是输电线结冰,也是大规模 压倒输电塔,也是号称“五十年不遇”的暴风雪(资料见附录)——“五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居然三年两遇,这“五十年”也过得太快了。

2005 年2月的暴风雪压垮了湖南输电网电塔41座,这该算“前车之鉴”了吧?怎么2008年1月的暴风雪居然“依样画葫芦”,照样压垮一大片?这也属于“没有经 验”、“估计不足”、“出乎意料”、“此次气候实属异常”、“设计标准没有考虑到”吗?不对。灾害后有关科技人员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已经提出了不少 建议改进措施(见所附论文摘要)。可见这不是“没有料到”的问题,而是“早已料到”的问题,是“有关方面”有没有采取措施、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有没有“ 豆腐渣工程”的问题。也就是说,是管理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俗话说:“聪明人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聪明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两跤”、“闪电不会两次击倒同一棵树”;而中国的“有关方面”呢?

“ 精英”媒体,“呼风唤雨”,张口就是“五十年不遇”,三年之内居然唤来两次“五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实在神通广大。看来这些活神仙只要需要,完全可以创造 出“‘百年不遇’年年遇,‘千载难逢’处处逢”的“科学发展”的“奇迹”来。对这群假话谎话张口就来的职业骗子来说,“文过饰非”、“推卸责任”实在太容 易了。

附录:2005年2月湖南电网受暴风雪袭击的有关资料

1.报道:《用热血融化寒冰湖南电力职工踏冰冒雪“保电”》

摘要:

2005-2-25 10:12:18 红网

——在刚刚过去的鸡年春节,一场罕见的冰冻席卷三湘大地。6000多名充满血性的电力职工勇斗严寒,赢得了一场壮烈的“保电”战——

——从农历腊月二十九至正月初九,一场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突袭湖南,持续的冰冻使湖南电网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威胁。

——湖南全省出现的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从2月7日开始,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为害之烈为近50年之最。

——截至2月16日,湘北、湘西电网相继有10条线路倒塔断线,其中3条50万伏线路倒塔24座,5条22万伏线路倒塔17座。电网安全岌岌可危,湖南“西电东输”的几条大动脉,处在痛苦不堪的痉挛之中。

——在湘北、湘西的山区、丘陵地带风口处的线路上,导线覆冰厚度达30到80多毫米不等,最高达到设计值的6倍,有的铁塔甚至因荷载超过抗冰强度而倒塌。

2.《电网技术》2005年24期:《2005年湖南电网冰灾事故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黄强;王家红;欧名勇

介 绍了2005年春节前后湖南电网的冰灾情况及现场取样数据,结合湖南的地形特点分析了湖南易形成雨雪冰冻天气的原因及其特点,对220kV、500kV线 路发生倒塔断线的区段(点)进行了微地形特征统计分析和倒塔原因分析,根据“避、抗、融、改、防”五字综合技术措施提出了已建线路和新建线路防冰灾事故的 应对措施,同时指出为及时掌握电线的结冰情况应积极开展红外仪观测系统和远程信息传输系统的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省电力公司湖南省长沙市410007(黄强;王家红);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湖南省长沙市410007(欧名勇)

【关键词】:电力系统;湖南电网;冰灾;冰闪;雨淞;不均匀覆冰;纵向不平衡张力

引 言:2005年2月7日至17日春节前后,一场历史上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突袭湖南,持续的大强度冰冻使湖南电网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先后发生 了电力线路冰闪跳闸、倒塔断线事故。因不堪重负3条500kV线路倒塔24基、变形3基;6条220kV线路倒塔18基、变形9基;其它电压等级线路也遭 到了严重破坏。面对恶劣的自然灾害,湖南省电力公司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修,同时国家电网公司也迅速组织有关专家亲赴事故现场调查情 况,研究对策。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引起电网瓦解。本文主要结合湖南的气候特点分析…

3.《湖南电力》2003年05期:《湖南电网防冻融冰体系改革之探讨》

许源,刘人玮,李军

湖南电网由于其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输电线路的覆冰、融冰工作几乎每年都必不可少。通过对有关气象资料和湖南电网防冻融冰历史资料的研究分析,对湖南电网现存的防冻融冰体系的改革做了一些探索。

4.《高电压技术》2006年02期:《湖南电网覆冰输电线路跳闸事故分析及措施》

吴文辉:分析了2004年12月湖南电网输电线路覆冰跳闸事故的主要原因-绝缘子串冰闪及其机理。比较了各种防覆冰跳闸措施的效果和利弊,并指出应从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环节着手,采取避、抗、改、防等措施加以防冰,一旦出现覆冰应积极采取融冰和除冰措施。

5.《湖南电力》2005年05期:《湖南500kV输电线路覆冰倒塔原因分析》

刘纯,陆佳政,陈红冬

对湖南500kV复沙Ⅰ线倒塔段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单元模型,计算出铁塔随导线覆冰厚度变化的极限承载力,分析了该事故段铁塔倒塌的原因。根据计算结果,对铁塔的2种局部加强方案进行核算,并提出改造建议。

6.《电力设备》2005年07期:《湖南电网冰害事故天气成因分析》

易 辉:在导线覆冰种类中,雨凇覆冰是对线路危害最大的一种类型.文章详细介绍了2005年2月7~13日期间由于雨凇类导线覆冰造成湖南省500kV电网大 面积倒塔事故情况;同时,从雨凇的定义出发,论述了雨凇在湖南省的分布,并从湖南省独特的地形分析了湖南容易产生雨凇覆冰的原因,以及由于历史罕见的天气 条件造成这次严重事故的原因。

2008-02-04

自由择业——平等机会

下面文字摘自张五常《补鞋少女的故事——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1986.06.01)

比对之下,这是一项很大的征收了。没有资本家的「剥削」,却来了一些比马克思笔下的资本家还要厉害的征收「机构」,是目前中国制度改革下的讽刺。

...

为什么这些青年(或他们的父母)要到近几年才在知识投资上打主意?答案也是浅显之极;经济开放,使他们看到知识投资有利可图,于是很快就作了决策。比较深入一点的经济学解释,就是自由择业意味着人力资源是私产,加上产品可在市场出售,收入可独享,知识投资就增加了。

...

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听到了补鞋少女的故事,想起四十多年前在中国结交的小朋友,知道他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他们应有的一点机会,我不能不站起来,老老实实地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

2008-02-02

“专”家的驳斥?!

中国不乏专家观点,这就是一例『专家驳斥“劳动合同法搞垮中国经济”观点』,文中用词很有意思,称张五常为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也就说,这是一场专家对学家的争论。我迷惑,这专家难道不是学家吗?

文中又指:
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张世诚指出,其实,《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只有违法企业的用工成本将大幅度提高,对合法企业的用工成本影响不大。

很好听?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在中国不乏听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也不难见到一些极为愚蠢的条款,防君子不防小人,越是好心越是倒霉。“好心”不是吹出来的,要看实效的。

年底了,“讨薪”又热起来了,请问有那次讨薪事件是规规矩矩的按照法律来处理的,政府为什么总是发“某某规定”或“某某意见”。专家们对此有何良策?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是一个契约关系,员工难道真心肝情愿的吃亏打工?!显然不是,这种弱势是如何造成的?我想张五常先生的意见关键就在这里,是堵?还是疏?方向对了吗?没有,因为合同法出台就一个危险的信号。

职业责任

有理性思考加以证实的责任

2008-02-01

十进制网络——符合中国国情?!

乐观十进制网络的话题热起来了(参见《IPv9专利拥有人:十进制网络不是第二个汉芯》),不断地加“热”,就会有人感到“痛”,至少问题就有澄清的机会。

就算是IPv9特别在它是最佳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那它又怎能符合这个世界的发展,它又怎能实现互联互通之目的呢?又何况,“符合中国国情”,这个国情,又有谁说清楚?有两顶帽子老百姓已经厌恶的有些呕吐,一顶是“符合国情”,一顶是“国际惯例”,呵呵,要是想推广IPv6大可说,它是国际惯例,已经国际通用;当然,现在要推广IPv9,因为国际上没有这玩意,只能说它符合“中国国情”,一句话,“怎么说都是理”。

忽悠,再忽悠,历史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