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

爬回去

又一年即将开始,要拥有怎样的底气来面对。

下面一段话摘自此处

他的底气就在于他的“老家”,在那里,也许没有城市生活的繁华,没有五颜六色的幻影,但那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没有人吊起你的欲望又将你打入地狱,没有尔虞我诈……那就是“老家”,埋藏在人的心底挥之不去的精神寓所。

学习举证

(从XYS转贴一文)


  证据的学问(上)理论探讨

  寻正

  证据是指对一个主张加以支持的事实依据,它是科学与法学的根基,也在日
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循证医疗,讲的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活动,如果要成为科
学的信徒,那么就要循证生活。科学的证据学是庞大繁杂的,起码包括逻辑学与
统计学在内,可能所有的研究人员常规地在案头就有不少此种书籍。我的兴趣在
此是要简单地讨论科学与法学中的证据,侧重后者,因为我想讨论中国医疗纠纷
中的举证倒置问题。

  什么算是主张呢,事实与因果关系,前者是不言自明的,要么是具体事物,
要么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后者是抽象的逻辑关系,往往采取因为A所以B的形式。

  对事实进行主张,比如说“上帝存在”,又比如说,“大学生自杀死亡率低
于非大学生自杀死亡率”,前者是具体事物,后者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因果关系最为复杂,常来新语丝的人可能都能理解所谓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
件,当A总引起B的发生,则A为充分条件,而A不发生,则B必定不发生,则A为必
要条件,日常所说的因果关系,指的是充分非必要条件中的一个非充分但亦非多
余的因素,特有名词叫INUS Condition (Insufficient and Non-redundant
parts of Unnecessary but Sufficient causes),比如说医生消毒不严引起了
伤口感染,消毒不严只是引起伤口感染的的充分非必要条件中的一个因素,不充
分因为还有其它因素(比如某种细菌的存在与机体局部的免疫力等)构成这个充
分条件,不多余因为去除此因素则整个充分条件不充分了。

  在科学上常规地所有的主张都有一个备用主张(Alternative Hypothesis),
当主张被推翻时则备用主张成立,相对上面的例子,则主张为医生消毒不严不引
起伤口感染。主张还有一个相等同效力的反主张(Counterfactual),即A引起B,
等同效力的主张则为无A则无B,用上面的例子,医生消毒不严引起伤口感染的主
张等同于医生消毒严格则不引起伤口感染。

  进行主张就必须举证(举证义务英文为Burden of Proof),在法律学上叫
谁主张,谁举证(拉丁文为necessitas probandi incumbit ei qui agit,意为
谁抱怨谁举证)。所有的主张都存在备用主张,二者相互否定,由于这个特性,
在争议中人们常常把备用主张证据的缺乏当着证据,而非寻找直接证据证明主张
或者间接证据证明反主张,备用主张证据的缺乏不能成为证据,因为它是争辩与
思维造成的假象(伪证据,英文叫Appeal to Ignorance)。比如说“上帝存在”
的备用主张是“上帝不存在”,主张“上帝存在”的人容易说,(你)缺乏证据
证明上帝不存在,所以上帝存在,同样地,“上帝不存在”的主张人也可以用同
样的逻辑证明上帝不存在。“大学生自杀死亡率低于非大学生自杀死亡率”的备
用主张是“大学生自杀死亡率等于或者高于非大学生自杀死亡率”,不能证明前
者或者后者不成其为后者或前者的证据。当一个主张与其备用主张的证据都缺乏
时,科学结论就是存疑,不少人有一种信仰的倾向,当一个主张与备用主张出现
时,习惯性地非此即彼,接受伪证据,而非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认
知局限性,科学精神就是要接受自己不知道何种主张为真的事实。

  科学可以接受存疑,但法学不能,甲告乙,法官就不能说,对不起,你们都
缺乏有力的证据,我无法确定谁的主张正确,我不能裁定,你们要等我的科学结
论出来了再来打官司!绝大多数情况下甲乙争议的正义的分配与较正是不能等的,
而且有极大机率法官永远不能找到强力支持其中一个主张的证据,那么法官不裁
定就造成事实上的裁定,即认可了乙的主张,可能造成实质正义不公。

  科学与法律不象无聊之徒比如哲学主义者的嘴皮官司,产生完全无证据的主
张与备用主张的机率还是极少的,科学的推进总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探索,法律道
德争议总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歧,那么,更多地是比较相对主张的证据的强弱,
这是理解法学举证义务与进行科学结论的关键。

  在比较证据的强弱时大多数是质的比较,比如我原来所讨论的实验证据强于
调查,调查强于个案,样本大的强过样本小的,研究设计严格的超过研究设计不
那么严格的,证据强弱在质的基础上往往被半量化,即质性的比较以量的形式表
达出来,体现在因果关系上叫机率性因果关系(Probability Causation),用
逻辑形式表达则为A的发生增加B发生的机率,或者可以说有一定机率A的发生引
起了B的发生,在主张与备用主张上则表达为主张与备用主张所发生的机率,主
张正确的机率与备用主张正确的机率之和为1,因为二者成互补关系。

  前述的大学生自杀死亡率与非大学生自杀死亡率的比较就不是完全没有证据,
起码大家有来自生活与媒体的印象,尽管是微弱的证据,依据这个证据要比没有
证据更可能接近真实主张,我与杨树森教授的讨论都是基于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的,
尽管我们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如果要强行让我们选择一个主张,我们依据科学
的证据原则还是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的,证据越微弱,我们的选择接近真实主
张的可能性越小。

  我在批评西风独自凉的文章中提倒了法律诉讼的一个必要元素,那就是要有
主张,不是简单地说“我告你”,其实这个必要元素并不是随意产生的,它有限
制条件。法律裁决系统是一种社会资源,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社会良知而不滥用,
那么原告就必须证明自已的控告是有证据的,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控告是正确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一种怪象,好象不少王朝都设立御史一职,掌管监察百官
之责,不懂证据学问,允许“风闻凑事”,也就是说御史对官员的控告只要有谣
言(英文有专门的法律术语,称为Hearsay)为依据,就可以提出来,然后进行
所谓的举证倒置,官员不能证明无罪则为有罪的推断。

  控告主张必须有基础证据,法官初断是否接受该控告就必须在证据的基础上,
在普通法系有一个概念来确定这个基础证据的强弱,称为表面证据(Prima
Facie evidence)。比如一个医疗事故控告,患者必须证明他与被控告者有服务
关系,服务必定发生在后果之前,服务与后果之间必须有表面上的联系,比如眼
科手术后视力丧失,常人就可以断定服务与后果可能存在的联系,而眼科手术发
生骨折,那么服务与后果就不存在表面证据,法官就不可能接受该控告。

  除非针对被控告者缺席默认,法官并不依表面证据裁决,因为大部分表面证
据相对微弱,被告可以从逻辑与事实上进行抗辩。寻求证明与反驳表面证据的证
据就是举证义务,一般而言,要依据案情性质决定原告与被告的举证义务,不能
履行举证义务则对方可以以伪证(Appeal to Ignorance)而取得主张的法律支
持,如前诉,在科学上伪证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以伪证定案,那么潜在
的实质正义不公是可能的,这里法律维护的是程序正义。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
性与利益相争决定了讼诤各方的行为,即原告与被告都会尽力发掘对已有利的证
据,某方不能履行举证义务,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有极大可能性其证据是不存在的
而反方的主张成立。所以程序正义可以机率性地维护实质正义。上述机率性的正
确取决于一定的现实条件,即举证义务方有能力进行举证,这就构成了举证义务
转移的理论基础。

  在法律上当对方获取针对争议的证据能力因为现实与经济条件限制时,举证
责任如果在原告则要转移到被告身上,这就是所谓的举证倒置。国内医疗行业,
以白衣咸饭为代表,的意见很明显错误地估计了举证倒置对医疗事故讼诤的影响,
不尊重(法学)专业人员,以似是而非的理解而叫曲。举证倒置,并不是说甲可
以随意地走进法院,控告乙医生对他造成伤害,而乙则要例举所有的证据证明此
种伤害没发生,甲如果不能提供有力的表面证据,或者歪曲事实误导法官以为有
了表面证据,甲都是在恶意诉讼,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因为写书批评违法拆迁的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王才亮律师出过一本书《医
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处理实务》专门讨论过医疗纠纷中的举证倒置问题,在其第七
章《证据制度》中他列举了医疗诉讼中的举证义务如下:

  争议问题 举证责任分配 适用原则

  当事人身份 各自自行举证 谁主张谁举证
  存在医疗行为 原告 谁主张谁举证
  不存在医疗行为 被告 谁主张谁举证
  医疗行为与后果关系 被告 举证责任倒置
  损害结果存在 原告 谁主张谁举证
  损害结果不存在 被告 谁主张谁举证
  损害结果的程度 原告 谁主张谁举证
  医疗行为无过错 被告 举证责任倒置
  患者存在过错 被告 谁主张谁举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有如下种类诉
讼存在举证倒置,根据举证倒置的原则列述如下

  诉讼种类 倒置原因(寻正猜测解读)

  专利诉讼 被告拥有更多的信息,经济上举证更便宜
  高危作业 表面证据有说服力,“高危”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环境污染 体现社会责任,信息偏差过大
  高空落物意外伤害 地心引力很能说明问题
  饲养动物伤害事故 增加动物监护人的责任
  缺陷产品 信息偏差过大,厂家更有能力寻找证据
  共同行为伤害 信息偏差过大,当事人更有能力寻找证据
  医疗行为侵权 信息偏差过大,患者因医务行业限制不能找到有利证据

  结合上述举证义务与举证义务的原因分析,我不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对证据的
规定有极大的不适当,显然它对中国现在医疗行业的现实有充分的考量。在诉讼
争论过程中,举证义务实际上是经常变动的,如果一方提出了对自已有利的证据,
另一方就有举证义务证明其误,比如法院认定基本事实时就是一个不断裁定的过
程,当一方提出某个事实有表面证据时,另一方就有了举证义务(此种义务英文
中叫Burden of Leading Evidence),法庭需取得对基本事实的认同才能进行下
一步的裁定。

  在讼诤过程中有庭议过程,即原告与被告要对对方提供的证据进行反驳,当
当事人双方都有适当行为时(诚实与发掘事实),并不太难找到关键的争议所在
进行裁决,大多数情况下除非被告缺席,不存在以伪证为裁决依据的问题。当有
举证义务方不能履行举证义务,即使是实质正义有损,也是“罪”有应得。那么,
法官在双方证据对比下如何裁决呢?这就涉及证据强弱的问题。

  对证据的最高要求是毫无争议(Beyond Any Doubt),应该说是一种科学上
的理想状态,比类主张很多时候应当是循环论证(Tautology),比如说狂犬病
毒引起狂犬病。在最高法院规定的证据中,自然规律及定理在科学上未必是毫无
争议,但基于现实被定义为自然最强证据,不受反方质疑。

  在法律上最强证据指无合理争议(Beyond Reasonable Doubt),指所陈述
的证据放在一个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不能找出合理的异议之处,从机率性上来说,
基于此类证据的主张有极大机率,比如90%以上,会是正确的主张。在刑事讲究
无罪推定(Presumption of Innocence),当控告方(有举证义务)不能产生此
种强力证据,则嫌犯被法律认定无罪,此种强证据要求可能偏离实质正义。在科
学上讲两类错误,I类错误是接受了不正确的主张(无罪判有罪),II类错误是
指放弃了正确的主张(有罪判无罪),法制与科学都体现同一原则,严于I类错
误,宽于II 类错误,即宁可放走一百,不愿错杀一个。国人法制不清晰,从古
至今爱搞有罪推定,岳飞的“莫须有”,御史谏议大夫的“风闻凑事”,共产党
的“严打”,都有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习惯。在刑事诉讼中要求最强
证据是因为对“错杀”与“放走”的评价不同所致,社会更愿意承受“放走”的
代价(实质正义不倡),而非“错杀”的后果(造成更大的实质正义不公),更
为具体的讨论请参阅相关法理学文献。

  仅次于无合理争议的证据是清楚明确的证据(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指所陈述的证据清楚明确地支持相应主张,主张正确的机率显著高
于不正确的机率,比如说70%以上。在美国清楚明确的证据要求适用于某些民事
纠纷。

  在民事纠纷中最常见的证据要求是机率性证据(Balance of Probabilities,
或者比较有力证据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指支持主张的证据比不支持
主张的证据更为有力,主张正确的机率高于不正确的机率,比如说51%以上。中
国的证据强弱认定系统我不太熟悉,前述最高人民法院的证据解释中第七十三条
有如下规定:

  “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
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
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
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
裁判。”

  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中国的民事诉讼采用的也是机率性或者叫比较有力证
据。

  比机率性证据还低要差一些的证据也有法学意义,比如警察在决定是否调查
案件时对某些行为的临时决定权,请求法院指令进行搜查,或者政府决定是否派
出探员等要求有合理质疑(Reasonable Suspicion)。合理质疑是程序正义的要
求,因为调查、警察的临时决定阻止某种行为、派探员等行为并不存在造成行为
对象的不可逆损害,II类错误比I类错误重要得多,所以要实行宁可多查,不可
放过的标准。合理质疑是很弱的证据类型,比如杨树森教授怀疑大学生自杀死亡
率比非大学生自杀死亡率低,由生活中与媒体的印象进行质疑,应当算是合理质
疑。

  比合理质疑强,但比比较有力证据弱的一类叫可能性证据(Probable
Cause),在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有规定,人权包括其所属人身、房产、证件
文档、以及物品都当受到保护,不允许非法搜查与夺取,所有的法定指令都当有
可能性证据,应当受誓言或证词支持,明确描述将被搜查的地方或者将被拘押的
人或物。可能性证据还被前期陪审团(Grand Jury )用来裁定是否进一步进入
刑事审判程序。可能性证据指依据此类证据,缺乏其它相反证据时,可以合理地
认定主张成立的证据。如果说合理质疑只需要5%的可能性的话,那可能性证据就
需要25%以上的可能性,视情况而定,可以要求更强或更弱一些。

  中国的法律体系对证据的强弱可能关注不够,起码警察行为就非常缺乏合理
程式,渎职是常事。

  法院作为法律争议的裁定者,拥有无可争议的解释权。中国立法法规有了忽
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规定解释权在它们手中,都不能构成最高
人民法院的证据解释非法的基础,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张三行了一个主张,不能
说只有张三才能解释,张三同意付给李四5000元,如果只有张三才有解释权,那
李四收款时,张三可以给日元,甚至津巴布韦元,那李四就颗粒无收,法院有权
解释,依据中国环境内的流通货币,在未注明时就是人民币。无论你想什么招数,
法院的解释权是天生的、不言自明的、不可剥夺的!即使是宪法都不可剥夺法院
系统的释法权!立法者只能改变法律条文,使之更详细无歧义,那么法院有遵守
的义务。也就是说,无论是从现实还是法理学角度,中国的医生无法不应该抱怨
现有的证据采认系统。

(XYS20071230)

2007-12-28

云计算话题二:数据的控制权

谁拥有数据的所有权?谁拥有数据的控制权?尽管提供云计算的信息服务商们试图淡化或者转移话题,但这些问题是无法逃避的。在早期,我们可以单纯依赖这一准:是谁加工的,谁就可以获得在加工中产生的数据。无论加工的环节是怎样的复杂,至少数据的产权是清晰。但遗憾的是,在云计算中产权关系变得模糊,甚至失效。问题要还原到一个基本事实:

数据产生于交互,每次交互都有双方的参与


简单说,如果有甲乙两人的对话,丙对这次对话进行录音,问题录音数据的所有权应是谁的?再具体一点,如果在一个节目中,甲乙两位主持人有一次对话,电视台丙对这次对话进行录音,问题录音数据的所有权应是谁的?电视台丙和主持人甲乙两人有某个节目的合约,在合约中规定了音像制品的所有权,有意思的是,对话内容却与音像制品无关。

云计算信息服务商们的内容来自于内容提供者,而且其为了保持服务质量,会大量记录服务请求者的行为,收集用户行为数据。“数据的边界”变得模糊。一方面,信息服务商们加大占有数据的力度,而另一方面,用户也开始感到不安:

If You Want My Trust, Give Me Control of my Data

2007-12-27

什么是“云计算”?

按照此处的说法

“Computing in the cloud” is one name for services that run in a Web browser and store information in a provider’s data center — ranging from adaptations of familiar tools such as email and personal finance to new offerings such as virtual worlds and social networks.


“云计算”是一个很时尚的概念,它既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理论。准确说,云计算仅描述了一类棘手的问题,因为现在这个阶段,“计算与数据”跷跷板的平衡已发生变化,即已经到“移动计算要比移动数据要便宜的多(Moving computation is cheaper than moving data)”。

“数据”变得越来越臃肿,用经济的眼光看,“数据”应该“固定”下来。想像一下,复制1PiB(1PiB = 1024TiB)数据的成本以及存储这些数据的成本,数据变来变去而导致的“一致性”问题。诸如搜索、推荐和社会关系网络等这些“新兴”的服务是很耗费“数据”的,例如,看似一个简单搜索请求,却依赖于一个规模极为庞大的索引数据,处理后输出却很小。输入输出的数据规模远远小于计算的数据处理规模,几百个KiB相对几个PiB,保守点“1 : 1000,000”。

比例问题还好理解,然而问题关键却是云内的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即“数据的划分问题”。尽管“分而治之”是一个古老的原则,而且分布计算也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然而对这一点,我们的认识依然浅的很。

“云计算”代表了一个时代需求,反映了市场关系的变化,谁拥有更为庞大的数据规模,谁就可以提供更广更深的信息服务,而软件和硬件影响相对缩小。

2007-12-10

实践者的悲哀

一堆人编织一个梦,用尽所有华丽辞藻讲述那无比灿烂的将来,用尽所有恐惧的词汇描述现存的问题,恐吓、不确定、猜忌,这些变成了推销这个梦的手段。然而出现了一个人,他不愿再去耗费时间去编织梦,而是去实现它。他每走一步,越是发现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虽然开始就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超出预期,他继续走着,他的信念是寻找一条简单之路,因为他热爱美丽的事物,显然这并不容易。他已经开始偏离了梦想者所“熟知”的路,叱责、夙愿耳边萦绕不停。他继续走着,他累了坐了下来,狂风般的冷笑骤起,“你看,一个很有希望的事情让你搞复杂了,马上要搞砸了”,他开始望着那张张面具一样煞白的脸,带几丝后悔的困惑,开始思考“如何下去?”,它有能力去选择如何走哪条道,他却无法选择自己命运,因为他只能走下去,这或许就是实践者的“悲哀”。


我累了。

2007-12-08

“和解”是终结吗?

时寒冰透露,彭宇案(老太太被撞)和解了:


举国关注的彭宇案和解了
时寒冰

一度引起全国普遍关注的彭宇案不久前经过“调节”和解了。上个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特意与我联系,告知了这一结果。
我因为写下《史上最弱智判决将把人性引向恶》和《彭宇案的破绽与法律剖析》(此文被一些网站屏蔽,今天附于文后“重见天日”)两篇文章,与此事联系在了一起。随后,上层关注,两位政治局委员作出批示,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亲自督促,此事最终和解。
因已作出承诺,具体细节我不便透露。
此案虽然和解了,但没有赢家。
这亦不是我本人期待之结局。我更期望此案以法律的判决而不是以权力涉入之方式结束。
由于常有朋友来信询问彭宇案结局,特告知。
2007年12月7日


事件发生因为有问题存在,盖子或许会掩住一时臭味,但盖子终究要掀开的。

2007-12-07

美丽的拒绝

十二月五日,一个人去了,2个月前的一篇文章,却令人面对“拒绝”的含义。


就在去参加石先生百岁华诞庆典前不久的5月16日,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去年的同一天新闻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这些年不断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而且大多为女性。听到这些消息,我总是沉默而难以认同那些是是非非的议论。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曾提出一个无法选择的难题:活还是不活?活下去就要“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不忍受这一切而挺身反抗呢?如果死亡真像一睡了之那么宁静也就好了,但谁知道这一睡之后会做什么梦?谁知道那死亡之地是个什么样子?也许死比生更糟?谁知道呢?因此,我们说那些活着的人和那些以死反抗的人多少都是令人尊敬的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决断和承担,而不像那个丹麦王子停留在无解的思虑中而放弃做人的责任。

2007-12-06

改造我们的学习

耕耘者引导下重新学习了毛泽东一九四一年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
...
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
...
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
...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

民主=分权制衡?

我不惊讶“五合章”类似事件的出现,因为这个社会是信任缺失的社会,但令人惊讶的是那所谓专家们的评论以及政府的用意。


2007年7月18日,锦屏县纪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农村推行“五合章”理财办法的通知》,认为“做好农村民主理财,是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做法也在全国引起关注。

光明网发表评论说,“五合章”之所以成功是民主理财小组认真负责行使自身监督权力的结果,实现了乡村级治理从“为民做主”到“民自为主”的转变。


这些专家们是否意识到,这样的分权有意义吗?社会效率何在?

官僚机构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分权制衡,哪个部门都可以管,但哪个也管不了。怎么可以把官僚机构的做法当成民主措施推。

我们国情不缺乏这种情况吧,一个审批要盖十几个章,一个工作组要七八个部门参与,一份文件要两个五六个部委签。

谁会成为这踢来踢去的皮球?

2007-12-04

“我发誓”

要求一个人发誓时,应当惊醒:
当要求他人发誓时,要么根本就不信任对方,要么不信任自己。

对彼此共鸣的呼唤

计算机影响我已近二十年,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功能的实现,一次性能的提升,一个BUG的修正,都会令我满足和兴奋。阵阵的寒意已使我不安很久,注意到,在这条通往“永恒(逻辑、真理)”之路上,每个人都处于形影相吊的状态。虽然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几个伙伴,但大家彼此走着自己的路,无法抵销这愈发强烈那丝丝孤独的凉意。

计算机使人的思维变得机械,没有文学和艺术,这不是计算机的错。或许这是个时机,对流行的计算方式进行反思,这种建立在封闭世界假设上的系统是否有人性。在人类社会里,文学和艺术存在价值或许就是因为人们彼此需要共鸣,在漆黑的未知世界里能够团在一起,相伴相爱。


人有一个无法隔断的记忆,计算机却可以重新启动。

两块手表

假如你拥有两块手表,除了日出日落就没有其它可以知道时间的方式,两块手表时间并不相同,差了半个小时或一个多小时,该相信哪一个?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更关心时间流失了多少,与同伴相处也希望彼此有个可宽容的同步。

时间的起点并不重要。

2007-12-03

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钝感的力量

摘自http://news.sina.com.cn/c/2007-11-30/120714422869.shtml

许三多可能是2007年登上中国杂志封面最多的电视剧人物。在因CPI上涨、房价浮动、股市起落而略显浮躁的中国社会,他的迟钝、缺心眼、一根筋,感召着人们跟现实相悖的内心,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自我反思的契机,是一种钝感的魅力

这种钝感的力量,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是快速成功学的反义词、是功利职业伦理的反义词、机会主义的反义词,甚至是这个浮躁社会的反义词。悲观地讲,许三多身上折射出这个物欲时代集体失败主义的情绪,和一种退守人性底线的无奈;乐观地讲,许三多算得上是社会精英与土鳖握手言和的一个征兆

他是善良幻想与残酷生活的产物,他的故事是一场发生在军营中的角色扮演——正如杨德昌在电影《麻将》里告诉人们的:“现在这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每个人都在等别人告诉他怎么做。

2007年的新年,有一部叫做《假HIGH》的话剧。主角周德宝一生迷糊,却想做点大事情出来;他想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却总是慢那么一小拍。“抽一根烟不叫嗨,抽五包烟、10包叫嗨。”有想法、没办法、赶快地追然后遗憾是他一生的基调,假嗨是他一生的状态。 ... “假嗨是一种假惺惺的忘我投入,每个人都在经历假嗨,它的最高潮,与真嗨相比,并无差异。”这是《假HIGH》编剧的话。... 周德宝的经历和人生都与许三多截然相反:一个生于大户人家,一个出生农村;一个喜欢哲学,一个脑袋秀逗;一个总想尽社会责任,一个无远大理想;一个总是失败,一个最终成功——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是,许三多霸占着中国媒体的封面,周德宝淹没在小众的烟尘之中。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告诫现代人,太敏感易受伤,要修炼迟钝的能力。这本书被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用来建言安倍内阁:钝感虽然让人觉得你迟钝、木讷,却能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气馁、不受伤,这是成功人士内心深处隐藏的力量。

在聪明人社会,大家都在顺时针走,许三多是那只“逆行的狗”...

“许三多不是没有才能,他的才能是执着和善良,这是当代人欠缺的,是非常突出的优点。所以他能成功。”

“有这么多人共鸣,你突然有一个莫大的欣慰,觉得我们社会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冷酷、危险,还是有这么多的民众内心世界充满了善良。他们对于一个本来不是新鲜的主题,那么炽热地去看去评论去流泪,你突然觉得我们兄弟姐妹是非常可爱的。你明天走在街上,你可以坚决告诉别人,不许把烟头扔在地上。你有勇气理直气壮跟他讲,因为你的背后有精神的支撑。”

这是经济学家易宪容眼中的许三多。他曾说过,中国需要机会平等的制度环境。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会导致个人内在潜力不能够发挥或被浪费,财富和机会不平等的巨大鸿沟会浪费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减缓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越先进的社会,越会保护弱势群体。不能看一个人对这个社会的贡献,而赋予他生命的价值。”

许三多最好的运气就是遇到史今。史今是一个极具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的好上司。他性格细腻温柔,有情有义。能理解并包容他人,尤其具备牺牲精神,为信守承诺不惜放弃自己的前途和机会。

有人说袁朗是“近乎完美的军人”,他说出了剧中最让人感动的话:“以后要常相守了,常相守,是个考验,随时随地,一生。”

成才的口袋里总备着三种烟,10块的红塔山给排长连长,5块的红河给班长班副,2块的春城专门给战友。他是业务尖子,也是钢七连5000个兵里唯一主动跳槽的一个,在特种兵选拔中,他放弃战友独自跑向终点。

钝感攻略的补充原则是这样的:必须相信,钝感之人可能真比敏锐的人要活得幸福,但一旦面临具体的现实问题时,千万不要墨守成规,为此所能想到的最佳对策就是尽可能想办法让别人去做许三多,让其他人去做一个傻子,而你自己要保持敏锐——要不被老虎吃掉,你只有比老虎变得更厉害。

但所有这一切算计都忽略了一点,电视剧中的钝感人许三多从来没有所谓“成功”的价值观,他甚至不知道成功为何物。就算他最后幸运地“成功”了,也从来不会有那种足以令世人骄傲的可怜又可笑的成就感。他不是世俗主流价值观里的人,他是一个因为某种性格“缺陷”而本能地超越了流行价值观的天才。

成语学习:正龙拍虎

摘自一五一十

新成语:【正龙拍虎】

  词目:正龙拍虎

  发音:zhèng lóng pāi hǔ

  释义:

  ① 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动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

  ② 社会公信力缺失;

  典故:

  ① 《史记·周正龙列传》: “周氏正龙者,秦地金州镇坪人也...正龙置彼画于深山密林中,遮淹修饰,远近数数摄之,得虎照数十副.照中虎卧于林下,双目炯炯,俨然真大虫也.归而献之县官,官喜,以呈上官,州府台阁皆不疑,布之互联网,传告天下,厚赏正龙.网民见之,咸以为假,竟相怒骂之,有好事者遍搜天下旧年画,果得虎照原版画, 多不可数.正龙之谋遂败焉,天下皆以为耻.”

  ② 《正龙列传之龙克赝虎》第一篇:“呜呼!彼以其伪虎诈利为可恒也哉,是囚灾物也!只增龙克赝虎笑.”

  ③ 《诌氏全书·正龙传》:“古有武松打虎,今有正龙拍虎,更有关克挺虎”

  ④《天涯史记之周正龙大传》:“太史公曰:陕府本民情纯朴,素为文重德厚之地,奈其民周正龙者,心术多邪,妄以一己之智,愚天下士人,自是愚不可及,然天下愚者,又何止周正龙耶?”

  例句:

  ① 汉芯造假者正龙拍虎,最终咎由自取.[关键词:汉芯]

  ② 中石油上市,各媒体正龙拍虎,使新股民站在48元之巅.[关键词:中石油 第一套]

  ③ 中国彩票正龙拍虎,再次告诉国民双色球再创彩市中奖纪录 一名彩民独中1.02亿元,使彩民趋之若骛.[关键词:双色球 1.02亿

2007-12-02

“十进制”、“国际标准的钳制” — 真得看不懂

这则新闻《中国自主研发新一代互联网有望元旦在湖南试运行》实在是看不懂。

据来自中国十进制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局的程恒知介绍,目前基于十进制网络的公共服务平台即将建成,湖南电子政务专网与该平台已经实现了对接,并将于明年元月在湖南全省范围内通过广电网实现试运行。

这说明网络实体已经有一定的实验运行规模,但是究其技术看,实在令人困惑

所谓“十进制网络”,是指采用十进制算法的网络地址,对智能终端分配十进制数字域名和地址,将计算机联成通信网络,并与现有国际互联网实现互通的新一代网络。

在原有基础上,十进制网络还采用数字域名,给每台上网计算机一个类似于电话号码的数字组成域名。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室主任谢鲁江说,现在通用的互联网协议是基于16进制技术的互联网体系,所依赖的根服务器等互联网核心硬件设备体系、域名等互联网信息资源体系,主要是由美国掌控。美国利用作为互联网发源地的优势,占据了42亿个IP地址中的74%。

无论二进制还是十六进制和十进制差别很大吗?

有专家指出,中国推出自己的互联网标准,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可摆脱国际标准的钳制,是件值得赞赏的好事。

互联网技术是开放的,自己搞一个封闭系统,这是没人管你的,例如使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企业内网。另外,
“国际标准的钳制”,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问题。不可否认,因为存在一些企业或地域的事实标准,而且因为标准的专利绑定问题,导致了知识产权的钳制或绑架问题,但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标准能否成立一个必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ISO,我国标准委也会派专家代表我国利益参与投票的啊。

事实上,这项十进制网络的研究启动于十年前,研发力量主要来自民间。来自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课题组的一份有关新一代互联网的报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宣布中国十进制互联网体系研制成功,并对有关示范专网进行验收,尽早宣布占领这一战略高地,以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及其相关资源。

真的不懂新闻里“民间”的含义,不知道它是否包括社会上的众多科学院所和企业,大学、研究所和高新企业不算是“民间”,不懂。

真的不懂!

2007-11-30

听到清晰的司法声音:逻辑远胜于结果

感谢方舟子持之以恒的坚持,让社会清楚的听到了司法声音,逻辑远胜于结果: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7高民终字第1146号):

关于肖传国上诉主张方是民在发表评论前未就其依据的网站检索资料进行核实,以致基本内容失实,构成名誉侵权一节,本院认为,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已经成为当前 公众获取信息之重要来源,公民据此信息发表评论,并无向相关网站及被评论人核实之义务。如认为公民在发表评论前负此义务,未履行该义务而对他人做出负面评 论即构成名誉侵权,则势必将置公民于或歌功颂德,或噤若寒蝉之境地,评论自由几无可能,况要求公民在发表评论前履行此义务实无实现之可能。需要强调的是, 公民虽无此核实之义务即可行使其评论自由之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其可随意依此网络资料恶意贬损他人。此时需课以公民另两义务以滋平衡,一是评论人对其评论所 依网络资料来源的正当性和内容的可信性应尽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排除正常人的合理怀疑,二是评论人应当意识到自己检索到的网络资料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 是不准确的,因此在依据甄别后的资料发表评论时应当谦抑、有度,不应超出其依据资料可合理推知的范围公民依据网络资料发表评论符合此二要件,即应当认为其已尽到合理的注意,即使其评论有所失当,只要其主观上不存在恶意,亦不应承担名誉侵权之法律责任。

本案中,方是民作为专业的学术打假人,应当对其发表评论所依据资料的来源及可信性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依据现有证据,方是民在对肖传国的职业身份、论文数 量进行阐述并据此对肖传国的学术水准、是否符合参选中科院院士的资格等问题发表评论时,其所依据的资料为肖传国任职的纽约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主编的杂 志、任董事的公司等网站中有关肖传国的介绍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权威检索机构的论文、名词检索报告等,应当认为上述资料的来源是直接且正当的,内容上会使正常人认为有一定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故方是民对其检索的网络资料已经尽到了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其据此发表的评论亦未明显超出其检索资料可合理推知的范围, 其评论主观上不存在故意虚构事实,侮辱、诽谤他人之恶意,即使其所依据的网络资料和据此发表的评论有不够准确之处,亦不应构成名誉侵权。肖传国主张方是民 依据的网络资料有误,其未尽核实义务,构成名誉侵权的上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肖传国主张雷霆万钧公司承担共同侵权赔偿责任的上诉请求,本院亦不予支持。



需要指出,本案可能涉及的学术打假领域,事关社会公众利益,社会公众均有权参与并做出客观评论,并且对于事关社会公众利益之事物,应当允许存有不同的观点,不应动辄因言得咎。实际上,肖传国在事后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言论及文章,对相关事实予以解释和说明,言辞尖锐,社会公众 当可从此两方面相反的言论中明辨是非,独立作出正确之判断。并且,肖传国作为中科院院士的候选人,应当听取来自学术界及社会公众对其学术水准的质疑之声甚至负面评价,并对此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容忍义务,此与中科院院士候选人采取公示制度的目的亦相符合。肖传国上诉主张由于方是民的言论致其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显然与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机制不符,本院不予采信。

引述内容来自方舟子博客

2007-11-27

为啥不能正儿八经的“聘”呢

“特聘”风潮不断,为啥不能正儿八经的聘用呢!大家一起工作,为啥总要有一个不同,还见不到“人”,学生见不到,同事见不到。读新闻《东南大学面向全球公开招聘“特聘教授”》有感。

2007-11-26

自己走自己的路

或总是要带一点对人类知识能力的感情, 而使自己陷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漩涡。

Michael Polanyi通过人对电脉冲反应的实验发现“知道的比能说的多(Polanyi,1967,p. 4)”,认为“默会知(tacit knowing)”的存在。这或许一定程度上和“不可言传”有些关系吧。

承认“个体知识”存在,且非常有限,对未知怀着敬畏,小心探索。这至少要比追求“人类有知”要可靠的多。

个体的有限是指:
  1. 看到的是知道的;
  2. 知道的比能说的多。

人与人的知识传递中,问题发生了:一个是先辈能不能“说”出来,一个是后辈能不能“读”出来。


如果纠缠一起,也就难免会产生两拨人:
  • 一类死扯先人,为言顺而正其名;
  • 还有一类,死认定先人总是要忽悠晚辈的。

做先人苦,做后辈更苦,毕竟先人已作古,苦留给了后人。
后来的人啊,为何不自己走自己的路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代又一代

引自卢昌海个人主页

《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在对话的第二天, 当他们因讨论伽利略的天文观测结果而发生争执时, Simplicio 指责 Salviati 对亚里斯多德不敬。 这时候 Salviati 说了这样两段话:

你难道怀疑如果亚里斯多德看到天空中的这些新发现, 他会改变自己的观点, 修改自己的著作, 拥抱最理智的学说, 并抛弃那些弱智到只会悲哀地墨守他说过的每一句话的人吗? .... 亚里斯多德若果真如他们所想象, 那他将是一个头脑僵化、 精神顽固、 灵魂野蛮的人, 一个有着视别人为蠢货、 用自己的教条取代理性、 经验及自然本身的暴虐意愿的人。 是亚里斯多德的追随者而非他本人将权威的皇冠强加给了他。



我时常感到困惑, 为什么那些墨守亚里斯多德每一句话的铁杆支持者们会意识不到他们对亚里斯多德的信誉与声望构成了多大的妨碍, 以及他们是如何越想加强他的权威, 实际上却越有损这种权威。 因为当我看到他们顽固地维护在我看来明显错误的论断, 并试图让我相信他们的所做所为是亚里斯多德本人也会认同的真正哲学时, 我对他能正确阐述在我看来更深奥的东西的信心就会减弱。 而假如我看到他们在明显的真理面前认错并改变观点, 我就会相信他们对于那些他们坚持, 而我不理解或没听说过的东西可能有着坚实的证明。


2007-11-25

定点屠宰:乡村猪肉价格比城市贵

引自此处

中国的“反常识”,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只有中国才有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农民养猪,但不能宰猪。甚至,农民要吃猪肉,要先将生猪卖给城里的猪贩子,猪贩子再将生猪卖给城市的定点屠宰场(县城或中心镇以上城市才有定点屠宰场),屠宰场再将猪肉批发给乡村零售商,乡村零售商再将猪肉卖给农民。如果猪农自己杀猪在村内销售给村民,这就违法了,违法是要受罪、受罚的。

2007-11-24

“大肚子”考验教育

杭州某小学班主任怀孕被家长“罢免”校方很为难》,经常听到“做女人难”,显然需要再加一个,“做怀孕的女老师”更难,做“怀孕班主任班上的学生家长也难”。

难啊!难啊!难啊!

家长对班主任的用心程度如此算计,令人无奈。这虽在人情上过分,但在本利上却也无可厚非。只是不禁令人担心,现在教育竟如股市,那样的“脆弱”,稍受影响,成绩波澜起伏。分数如股价。

家长们短视,重分数不重能力,这里强调的能力不是那些“才艺”,而是“为己学,自己学”的能力。

如果孩子成绩掉下来,能够想办法让孩子自己懂得,“成绩为什么会掉下来”?“有哪些因素”?自己提高抗干扰的能力,这些“干扰”或许就好事情了。如果让孩子们理解成“自己成绩下滑是因为班主任不用心,乱搞大肚子”,这似乎就更坏了。

2007-11-23

无法承担的“执着”

看完《妻难产夫拒绝签字致妻儿双亡》这则新闻,心理很赌,两条生命的逝去。医院做得已经尽力了,肖志军更是可怜人,心理不知如何承担。这场事件,旁观者是难以轻易地指责某一方,发泄旁观者的不满。

不幸的事件总是要留下些什么:为何肖志军对医院抗拒是那样的大,恐惧医院的决定,而那样的偏执。是贫穷?还是无知?还是这个社会的“互信”已经低到无法承担地步?

2007-11-16

疯狂的“大猫”

老虎,大虫,大猫,我更喜欢大猫这个称呼,显得顽皮和亲切。

快到年底了,却想不到,一纸大猫会引来这么多骚动。或想各方,尤其那些专业团队不免倍感郁闷啊,低调不下来啊,越来越旺啊。希望不要有再多的戏剧,像杨乃武与小白菜一出“戏”,那似是简单的东西啊,拽出了一堆堆纠缠的泥污哟。

一纸大猫事件,或有好事者。但至少反映,我们那所谓专业团队的公信力是何等的低啊。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一群人所坚持的,它毫无道理,无论局内人还是局外人,谁也说不清楚这些所坚持的是什么,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文化这种存在,一旦被感受到,它必然已经优于个体的存在。亦即是说,否定某种文化就是否定了文化内的所有个体,而否定一个人却不一定否定了一个文化。

文化的“集体坚持”注定它具有一种特质,无论它是如何标榜自己是如何的先进和包容,它终究有着“排它”这一特质。文化间的冲突就是群体的冲突,越是“集体坚持”力度越大,群体冲突就越发的惨烈和悲壮。冲突的唯一结局是一方的消失。如前所说“谁也说不清楚文化是什么”,自然谁也说不清楚冲突的原因。尽管后来会有历史学家作出评点,但终是归历史学家们自己所坚持的,他们对这些文化的否定。

2007-11-15

管理与控制

经常听到要“科学管理”,先不提可科不科学,“科学”在“管理科学”词中表示一个学科门类,而在“科学管理”词中就很含糊。

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分不清“控制”与“管理”。我上大学时,父母每学期一次性给我1200元的生活费(吃的和日用的,穿的都从家带齐了),五个月平均也近250元。多数同学都是家里每月给寄200元到300元。虽然家里父母也没学过管理,但他们相信我,给我了一个预期,“就这些,你自己看着办”,这个预期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惊喜”发生的。因此,一开学就存起来,也逐渐开始记录每月花费明细。我的性格是那种大手大脚的,买东西不砍价,说请客就请客,当时又好买书。某月超了,也就学会在下个月自己身上省下来,时间长了也开始利用自己的特长去打打工。大二下我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管理与控制的区别就在于:管理是对预期的计划,而控制就是对过去结果的奖惩。

2007-11-10

学术汁男

今天学了两个词:一个是“汁男”,另一个是“学术汁男”。

摘一段

梁文道:现在还有另一种状况,就是有一种状况可以跟汁男有所谓,比如说学术界汁男。汁男的特色就是看到大哥在干着呢,他在旁边叫唤,哎呀,大哥干的好啊,哎呀哎呀,我兴奋啊,就现在也有一种学术汁男,就是比如说他不真的干,他就一天到晚捧着人。

窦文涛:吹鼓手。

梁文道:吹鼓手,摇棋呐喊,大师好,在旁边这么去沾一沾威风,然后也自引一番。

窦文涛:我到像那汁男。

许子东:筋疲力尽再拿点小钱,最后分点钱。

梁文道:对,现在很多这种。

窦文涛:所以现在人家讲,你们这个专家、学者,集团性的这种算腐败,也都没皮没脸了,让做什么证明就做什么证明,让出席什么论坛就是什么论坛,让给开什么证书就是什么证书。明明是个假古董,著名教授就可以给你开证书,你这是唐朝的,没问题。

许子东:所以最近回顾以前《大公报》的原则,不党、不卖、不盲、不私,想想这四个字。

2007-11-08

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会怎么采?

看到同一则事件的两种新闻,真不知道这两位编辑坐到一起会发生什么事。

在新浪网上采编的新闻标题:泰晤士报公布名校榜 北大清华排名下跌。人民网11月8日电。核心提示: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英国《泰晤士报》公布全球200大大学排行榜,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排名双双大跃进,港大由去年排名第33跃升至第18位,中大亦由去年50位攀升至第38位。北大与清华则分别下跌至36及40位。


网易的新闻标题:北大清华跻身“世界50名校”。新闻来源法制晚报11月8日报道。新闻核心提示是:

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9日将刊出的全球"200大"大学排行榜中,北京大学排在第36位,清华大学位居第40位。第1名依然是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牛津及美国耶鲁大学同列第2。

2007-11-04

相濡以沫

一篇好文

与其把民众置于抽干上善之水的专制困境之中再施舍有限仁义,不如让民众自由遨游于天地不仁的浩淼江湖之中。

2007-11-03

Open source works best when it is done iteratively

Ian Murdock said this. It is right!

Now we have the ability to develop software iteratively. Moreover we want to have the ability to distribute it iteratively. The distribution makes people feel the world becomes more better and this process is smooth. So we need a more better package management that is adaptive in the evolution of software system. The Debian has given a great wonderful contribution. I hope the Indiana do so better.

More choices are better than no choice.

2007-11-02

朝三暮四:对无知的狂妄

感谢张远山的释义,懂得庄子原来早已预言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悲剧。

从我们总是处在无知这个事实上看,阳谋者是对无知的狂妄,一种致命的自负,更替难免。

2007-11-01

朝三暮四


《齐物论》有一则著名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参阅此处


狙公安抚众怒的伪善;
狙众喜夺小利的短视。

2007-10-27

“创新”研究是一种非科学研究

那些从事创新研究的是最不将科学方法的,胡乱说一通,下面就是一例,结论荒唐:

创新就是集成多种知识的结果,没有集成也没有创新。


将集成创新作为人类知识积累一个必经步骤,这是为一些非科学的研究正名,正当化。在科学研究中倡导创新是存在巨大风险的。

先留存,后有时间再深入批。

用来贴门面的人才,还是用来做事的人才?

一篇《南开大学求贤若渴,饶子和率团到牛津剑桥聘教师》,再一篇《两院院士李德仁反对天价引进人才:不要动不动就年薪100万》,再一篇。。。,这样的文章很多?

难道我们的“人才观”没有问题吗?

我们一向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化缘”,“扫地”,“修缮”,“做饭”,“种地”,这些日常繁琐事,我们就不当会儿事。方丈反而对“念经”看的紧,靡靡之音,关你念“歪经”,还是“正经”,只要语音靡靡,那是没人听懂。估计佛祖临空来听听,也纳闷还以为自己要闭门进修了,生怕不“与时俱进”,不“正经”,被那方丈抢了位置。

自己人是人吗?

2007-10-26

合拍的搭档

人工智能自这个词汇开始,人们就期望着机器能够理解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我们很难要求他人理解自己,但为何又要求机器理解自己呢。在谈及搜索将来方向时,不少将个性化推荐作为方向,这种研究或许自陷泥潭。尽管古语已经提醒过,“即所不欲勿施与人”,但奢望总是存在。

个性化推荐,甚至人工智能注定是一厢情愿。个性化推荐并不是搜索的方向。

或许,
我们寻找的是一个合拍的搭档,而不是一条处处揣摩心意的蛔虫。

任何行业律师愈多,其权利界定愈有问题

张氏(张五常)定律
任何行业律师愈多,其权利界定愈有问题

2007-10-24

只有它发臭,你才会注意它

Kurt Weidemann, a German typographer once said, “Typography is like air – you notice it only if it stinks.” (译:排版像空气,只有它发臭,你才会注意到它)

摘自《Good usability is like fresh air

2007-10-23

结构化信息与非结构化信息

Anant Jhingran提到:无论在需求上还是在技术上,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平行于结构化信息处理:

Structured Information typically goes through the following steps:

Collect (through ETL), Centralize and Repurpose (through Warehousing/Marting), and then, basic Finding (through SQL and Reporting), Drilling (through OLAP) and Discovery (through data mining).

Unstructured information has parallels to the information flow above:

Collect (through crawling), Centralize and Repurpose (through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n, basic Finding (through search), Drilling (through navigation and multi-faceted search) and Discovery (through text analytics).


非结构信息来自与我们对结构信息的理解和需求,对信息进行结构化,这种设计来自于我们习惯从上而下的设计思维,这个过程有些不自然,如果我们发现这一过程是错误的,错在哪?影响范围多大?

概念依然很是笼统:

信息结构是相对信息处理逻辑而言,非信息本身。换句话说,任何信息处理的前提是处理对象的结构是已知的,即清楚地知道所要处理信息的结构,否则信息是无法被检索的,这也无法谈及处理问题。

因此,需要继续理顺这三者的关系:
  • 信息(Information),
  • 信息结构(Structure),
  • 处理逻辑(Theory)。


无论如何,我们或许需要一个新的起点。

2007-10-22

“忽悠思维”的十大特征

寻正在XYS(20071022)中总结了“忽悠思维”的十大特征:

  1. 以喻代证;
  2. 文字游戏;
  3. 以假代真;
  4. 故弄玄虚;
  5. 大炼钢铁;
  6. 完人效应;
  7. 强词夺理;
  8. 他山之石;
  9. 屁话连篇;
  10. 伟人情结、大言欺世。

2007-10-21

Annoying acrobat's warning: The Organizer database is damaged

The acrobat 8 is brittler than 7. For a long time, I was annoyed by the warning - "The Organizer database is damaged and will be reset the next time Acrobat is launched".

SOLUTION:
To delete the following directory manually.

%appdata%\Adobe\Acrobat\8.0\organizer70

无耻的狡辩

看完《博士质量不高,根在硕士太多太滥》一文,很纳闷,人怎能堕落到这种田地。

我的问题很简单,奥,嫌弃人多,那好,这个理由暂且接受。但请问:这么多的人是谁放进来的,然后谁又放出去的。

看到水花花的放着,有人也是不忍心,他站在一旁,不去亲自去关水龙头,更不去找水管工或其他什么人,却向花花的水诉骂,“水啊,你怎么这么多啊,你流不完啊,都淹了一片啦,你不是浪费嘛”。

一手好牌,未必会赢

打牌,希望得到一手的好牌,赢面会更大。王牌珍贵,王牌在手,难免升起赢的念头,思索良久,时时犹豫,患得患失。牌局了结,王牌却依然在手,悔恨当初。

或许对结果太过在意,这也是一种贪。

2007-10-20

思想上的误谬 — 以喻代证,非逻辑

在XYS(20071019)上看到罗集人的一文《以比喻代论证——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有启发,摘贴部分:


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傅斯年先生早在90年之前就指出:“中国学者之言,联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持论之时,合于三段论法者绝鲜,出之于比喻者转繁。比喻之在中国,自成一种推理式。如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前词为前提,后词为结论,比喻乃其前提,心中所欲言为其结论。‘天之二日’与‘民之二王’,有何关系?”(《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载《新青年》4卷4期,1918年4月。傅斯年先生当时是北京大学学生)

。。。

爱因斯坦在解释“李约瑟问题”(即古代科技并不明显落后的中国为何迟迟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时,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做过经典的解释: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007-10-19

知识产权是炒作出来的吗?

看罢《知识产权局长:美批评中国盗版是政治炒作》,脸热,丢人,这不是耍赖嘛。

国内当前知识产权问题很严重,严重到毒害自己的产业,因为盗版好用,而且具有“自由”流通的特性,服务和流通手段比正版还完善,这使得研发在工具选型时,领导都无意识下首选盗版,不直接明说而已。

没钱!这是理由吗?!穷人有穷人的过法,为什么不从自由软件着手,为什么不能自己动手制作工具。不但如此,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因为上级空洞软件采购要求,还导致大量采购了根本不需要的软件。

在这个环境下当然不缺笑话,即使单位采购了足量的软件,大家还是装盗版的。你若问这是为什么?有人答之,盗版好用,就在手边,而且熟悉这个安装过程。

知耻,才能有潜力后进,然而偷者不说偷,却说拿,我就当这种的孔乙己老腐儒却仍然存在。

正版应从高校抓起,在高校推广自由软件,并不是难事,但只要动手,这就是开始。

论文提交为什么强制要求doc格式(MS Word专有格式),为什么不收PDF和ODF格式的?
操作系统为什么不使用Ubuntu或者红旗?
统计软件为什么不用R,却大量采购SPSS和SAS?
。。。

因为穷吗? —— 不是。

经费少,这是事实。不过贪图一点奢华安逸,钱不够怎么办,很容易,就两条道:
  1. 偷、抢;
  2. 援助交际。

一个“平”的社会

中国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挑战自然而然地不会减少(《十七大代表清醒看待中国未来五大挑战》),避重就轻的路也所剩无几,因为总是要有一个挑战,它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代表一代人。

改革30年,成就虽不少,但问题也不少。我坚信真正的改革者更愿意面对问题,而不是沉迷于已有的成就。当前重重问题都归结到这个线上,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尽管上个世纪,前辈们完成打破封建制的努力。然而,至今我们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的层级制度,上级与下级,权威与平民。当经济稍微起色,那些虚伪的礼教又开始盛行。更可悲的,一些年轻人自发地以反“不文明”目的参与到这种礼教中。

社会理应是平的,它是世俗的,然而打破一个自己建立起来的层级系统,这并不是一件谁都愿意做而且有能力做的事情。更难得是,要接受世俗,就要理解自己的无知,少些在无知面前的轻狂。

2007-10-15

生命只有这一次,不会再有来生

引自张五常的答网友


我只是认为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次,不会再有来生。是那么宝贵的生命,我要选自己喜欢做的去做,不管他人怎样想。

困难是虽然我不管他人,但他人却要管我,于是惹来非议无数。既然我不管他人,当然也不管他人怎样说。但我很有点可怜那些喜欢管我的人。无聊的人实在多。他们的困难,要不是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就是视自己的生命如粪土了。

历史会记住:高教的大跃进

读完《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不知道是歌功颂德,还是智慧的黑色幽默,无论如何这段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已成为事实,历史不会忘记。如何继续走,还要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 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

  2002年至2006年,中国学校占地面积从112万亩增加到212万亩;教学用房从1.2亿平方米增加到2.7亿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617亿元增加到1424亿元,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如果要比较就应比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校人均占地面积,高校人均教学用房,高校人均仪器设备总值,高校人均科研投入等指标。

2007-10-13

“创新应该以人为本”?!

又遇到一个IT愤青,“Linux:创新应该以人为本”。多数愤青的特点是,自持真理,长篇大论,乱套概念,串联一气,逻辑混乱,内容含混。正因为如此,越辩越乱。

博主最后提醒自由软件者:

记住:科技以人为本!希望Linux的拥戴者和专业人士们,在你们一味追求自由、开放的时候,不要忘记商业道德和你们的良知,更不要去曲解创新。


“科技以人为本”,不清楚有多少人理解这种口号式的含义,我是不理解。如果你倡导“科技以人为本”,你希望改进什么,请说具体点。国内不少企业都标榜“科技以人为本”或“追求卓越”,进入大厅时能够看到这几个大幅字,在看电视广告时也能够听到,除了这些没见企业与原先有何不同。自由可贵,生命有崖,自由软件者深知,若有什么建议,请说具体点。

“创新”误国误人。我追求“原创”,但深知其艰难。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创新”一词,也越来越热闹,也有人鼓噪建造“创新型社会”,诞生“集成创新”这一龌龊词汇也就不奇怪了。千年历史书写的教训还不够吗!千年礼教,教化尚圣,还要继续吗!我们理应更加理解“民主”、“自由”与“开放”的价值,但是...。一个没有自由、开放的环境,“原创”能否进行,这是令人怀疑的。

如果博主能够阅读一下长期沉淀下来的“自由”代码,就知道自由软件者们是如何痛恨“拷贝/剪切”。很少有企业做到像自由软件这样进行严格的源代码审查,因为开放,千万眼紧盯,如果侵权自会有人上门。人难免犯错,只要指出具体位置,有产权争议,没问题可以即可删除,重新“创造”。

谢谢博主的提醒,自由软件者不会忘记自己的良知,因为深知自由、开放的可贵。但博主所提的商业道德就不知道有何出处,请指出。

推荐与搜索

这里有一篇关于推荐系统研究的评论,反映了一个问题,是由系统推荐,还是由用户自己搜索的问题?当然,出于客户和商家的目的,答案会有不同。


Relative to an 'older' world where choice was driven by bestseller lists, recommenders may increase diversity, but relative to a 'newer' world of search and many offerings, recommenders may decrease it.
(相对过去的销售热榜方式,推荐系统可能提高了多样性,然而相对新出现的搜索等方式,推荐系统可能是减少了多样性。)
...
Recommenders can push each person to new products, but they often push us toward the same new products
(尽管推荐系统能够将新产品推给每一个人,但它们也令人们倾向选择同一种新产品。)
...
I suspect that there's a tacit assumption that recommenders drive diversity.
...
Recommenders exemplify consumers' growing power to focus on what they like and filter out all else.

2007-10-12

畸形IT市场的怪胎

不怀疑中国当前畸形市场会诞生怪胎,腾讯或许就是一个。腾讯可能很有自信,只要中国百姓封闭一天,它就可赚一天的利。这也难怪腾讯宣称开发QQ外挂均属侵权,肥水不外流。这个话题实际上已经超越知识产权的范畴,在当今开放的潮流,封闭自建平台,这种风险比面对新挑战的风险更难预计。当然腾讯近两年不用担心这个,很难也改变老父亲的使用习惯,这也是怕麻烦,虽然令学生和同辈朋友们改变并非难事,但这也需要个时间。

后记:飘云QQ宣布终止后续开发,自称不懂游戏规则玩不起。程序员们为什么不借鉴一下自由软件的经验,谨慎处理依赖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白手起家。我们不是却技术和智慧,而是法律意识。对此,业界应当感谢腾讯。

爱国与粗暴

支持bonnae的我为粗暴的大陆人向台湾同胞道歉


“容”于一统,“暴”则分乱


“爱国主义是一堆易燃的垃圾,任何想照亮自己名字的人,只要朝它丢根火柴就行了”

人生静悄悄


静悄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像一棵树,春夏秋冬,只是悄悄地增加一个年轮

2007-10-09

What is the cloud computing?

The 'cloud computing' is a just vogue buzz word. The problem is still the old problem - the distributed data. But the notion of cloud computing highlights the wrong way on which we have been. Although we know the world should be flat, the architectures we have built are bureaucratic. We come back the start.

2007-10-08

人生就是对美的追求的过程

这里有一份2005年乔布斯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稿,虽然曾经读过,但每读一次就有一次共鸣。

摘抄几句:


人生的成就是善于把点点滴滴的事情串联起来思考
...
我没预期过学的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麦金托什电脑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麦金托什电脑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文字的计算机。
...
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悟到的一点一滴的东西,将来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总之,是它让我的人生不同于别人
...
我敢肯定,如果当年苹果计算机没开除我,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付药虽然很苦,可是它成为苹果计算机这个“病人”起死回生的神药。有时候,人生会遇到别人用砖头打你的头,但你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只要爱我所做的事情,未来就会是美好的。这些年来就是它让我继续走下去。关键在于你能找出你爱的事业。
工作将填满你的大半人生。惟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惟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工作。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
...
“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
...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工具”。在面对死亡时,几乎每一件事,包括所有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困窘或失败的恐惧,都一下子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东西要失去”这一陷阱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什么道理不去做顺心而为的事。
...
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没有人逃得过。这是注定的结果,因为死亡是人生最棒的发明,是生命转化的媒介。
...
你们虽然年轻,但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
要记住,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一个有成就的人,要有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它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2007-10-07

面对“战”与“败”的心态

假如我们看到下面两个序列

  1. 败->战->败->战->败->战->败->战->败->

  2. 战->败->战->败->战->败->战->败->战->

如果关注那个起点,或许会得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含义显然不同。

但关键是,我们真的能够区分一个起点吗?

...->败->战->败->战->败->战->败->战->败->...

为何要用“屡战屡败”困扰自己呢?!

2007-10-06

不看好

浪潮联手北航推“虚拟超级计算机”平台,不了解细节,在新闻中没看到亮点,或许保密工作很到位,但所谓的“CROWN Virtual Cluster”必竟是一个“商业化”,试图Google一下相关材料,没发现什么,此事之前或许也没什么沉淀,突然蹦出来,总之不看好。

谜语的智慧

在新语丝上看到这样一个谜语:
谜面:“教育部评估”,打一非常规武器

---

谜底叫做“洲际(周/济)导弹(捣/蛋)”

2007-10-05

2007-10-04

既然知识产权纠纷,何来刑事批捕

珊瑚虫QQ作者陈寿福被捕一事,我一直很困惑。看了博文《珊瑚虫QQ做错了什么?侵害的是谁的利益?》还是没搞清楚。

那是什么困扰了我:如果仅限于知识产权的纠纷,这是民事诉讼,法官依法判决,究竟什么样的知识产权纠纷可以上升到刑事问题,需要批捕。难道陈寿福本人恶性地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一直于到了若不批捕则陈寿福会造成更大伤害的地步!

平庸的恶魔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汉娜.阿伦特评论审判纳粹战犯埃希曼时说,平庸的恶魔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摘自《冷战时期自由、真实的爱因斯坦及其它

2007-10-03

未合的伤口

要直面一个怎样历史?

千年礼教

百年耻辱

十年动乱

引自耕耘者的博文


如何开始新的路程。。。

SOA或许只是一场梦

梦总是要醒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或许也是一场梦。迄今,在这场梦里,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创造一个简单的世界,新协议是不断涌现,SOAP, WSDL, UDDI, WS-*, ..., SCA, SDO, ...。但令人尴尬的,世界没有变得简单而是更为复杂。或许我们的路子走错了,我们假定了“服务”是可组合的,然而这从来就没有被证明,那些新协议们也不过是一个“水管”的接口说明而已,远远偏离了“如何计算”这个话题。

2007-10-02

知识是可以被雇佣的?

知识是可以被雇用的!”,我肯定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不隐藏自己的立场,我支持开源软件(Open Source),但更支持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

知识从来没有被雇用,资本只是追逐最优价值的知识。
资本的原则是“唯我用者捧之,不唯我用者杀之”,任何资本都是嗜血的。


如果“知识是可以被雇用的”,那么就不存在新型公司的诞生,因为资本依照“可雇用法则”是可以在市场上雇用最优价值的知识,依靠垄断独裁者是可以存活下来。但历史并非这样。

博文作者要求不同意见者首要检查“想一想自己是否不再幼稚”时,或许作者应反求诸己,站在原地思索许久,已麻木而不自知。因为我不怀疑,当今中国文化氛围,人们的价值标准是那么纯粹而单纯,“纯洁”的令人恐惧。

一个不相信自己,而敬畏资本的社会

“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

阅读《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感同身受,我也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去掉那些细末的异议,本人还是赞同王鸿飞观点的。

不知道王鸿飞是有意还是无意,显然在“皇帝不急太监急”一节过于含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的标准,是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看起来很神圣,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国家标准越严格,市场和行业标准就越没法确立。人才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和市场和行业问题,市场和行业应该是主体,主体问题无法解决,政府部门越俎代庖,最后不仅只能使问题变得更严重,而且是吃力不讨好,惹得一身骚。

国家不应使用行政手段管理高校,理应在高校里实施政学分离,给予学术自由。善良的政府不相信群众们会有理智和能力来解决问题的,这也难免让一些机会主义者钻了空子。89后高校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比,它是那么扎眼地不上调。

2007-09-30

封闭的拥有注定死亡

刚从市郊开完会回来,突然有了从新阅读《大教堂与集市》的念头。或许人们对自己已拥有东西的品质过于自信,迫切地要求在已拥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东西,这个过程也注定尽一切可能捍卫已有的东西。

《大教堂和市集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Eric Raymond, HansB翻译

  1. 每个好的软件工作都开始于搔到了开发者本人的痒处。
  2. 好程序员知道该写什么,伟大的程序员知道该重写(和重用)什么。
  3. “计划好抛弃,无论如何,你会的”(Fred Brooks,《神秘的人月》第11章)
  4. 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有趣的问题会找上你的,
  5. 当你对一个程序失去兴趣时,你最后的责任就是把它传给一个能干的后继者。
  6. 把用户当做协作开发者是快速改进代码和高效调试的无可争辩的方式。
  7. 早发布、常发布、听取客户的建议
  8. 如果有一个足够大的beta测试人员和协作开发人员的基础,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被快速的找出并被一些人纠正。
  9. 聪明的数据结构和笨拙的代码要比相反的搭配工作的更好
  10. 如果你象对待最宝贵的资源一样对待你的beta测试员,他们就会成为你最宝贵的资源。
  11. 想出好主意是好事,从你的用户那里发现好主意也是好事,有时候后者更好。
  12. 那些最重要而最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常来自于我们认识到我们错误地理解了原问题。
    『HansB的翻译“最重要和最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常常来自于你认识到你对问题的概念是错误的”会引起歧义,故作修改,原文是“Often, the most striking and innovative solutions come from realizing that your concept of the problem was wrong.”』
  13. “最好的设计不是无可添加,而是无可去掉。”
    『对HansB的翻译略作修改』
  14. 任何工具都应该能以预想的方式使用,但是一个伟大的工具提供你没料到的功能。
  15. 当写任何种类的网关型程序时,多费点力,尽量少干扰数据流,永远不要抛弃信息,除非接收方强迫这么作!
  16. 如果你的语言一点也不象是图灵完备的,严格的语法会有好处。
  17. 一个安全系统只能和它的秘密一样安全,当心伪安全。
  18. 要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应从发现一个让你感兴趣的问题开始。
  19. 如果开发协调者有和Internet一样好的通讯媒体,而且他也懂得如何无压制地领导,那么多个头脑肯定好于一个头脑。
    『对HansB的翻译略作修改』

2007-09-26

偷龙转凤,这是无知,还是无耻

德学者实验发现 中医针灸治疗腰痛较为有效》手段的确卑鄙的很:

该文的结论:

德国学者通过实验发现,中医针灸是治疗腰痛的较为有效疗法。实验证实,针灸治疗在持续缓解腰痛、恢复活动功能方面的疗效要比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等方法高74%。

该文所引的数据:

在临床实验中,哈克博士和研究人员招募了1162名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这些患者平均有8年的腰痛经历。这1162名患者被分成3组,在5个星期的疗程里分别接受10组30分钟的不同治疗:其中一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第二组患者接受“假针灸”治疗(即不按照正确的针灸穴位和方法施针);最后一组患者接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运动锻炼在内的常规治疗。
...
在实验结束的6个月后,研究小组向3组患者发出了询问疗效的调查问卷,其中接近一半(47.6%)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表示治疗有效;在接受“假针灸”治疗的患者中,也有44.2%的人认可治疗;在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中,只有27.4%的人表示感受到疗效。


文中所引述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针灸和假针灸的治疗效果在统计上是没有区别的,换句话,针灸的治疗效果与谎称针灸大师的骗子进行治疗的效果等同

科学素养令人堪忧!

是通过人性途径,还是耍行政手腕?

如何促进标准化工作,不知我们的学费是还没交够啊,还是学的不用心。计划、行政的老套路还是一直没变,一批不着边的专家,几个审标会,花费不少。

手机统一接口问题已落尘埃,“我国统一充电器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不过到最后我们的标准变成了变压器上装了个USB接口。而国外的厂商已经全面开始统一真正的接口了”。是外企太狡诈?!这个老套的阶级斗争的论调已过时。我们再看看欧盟如何做的:“实际上这么多公司站在一起也是被迫无奈,主要是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诉求让他们不得不这么做,特别是欧盟的WEEE强制要求手机厂商付出这些成本。”

前后对比一下,一个是闭着门定个标,使劲往下推;一个划条线,令其自发形成。老子的“无为而治”咋外国人比我们还精通啊,究竟发生了什么,难道萝卜们只想占坑。

所谓行政的人性途径,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什么时候百姓们不对政府歌功颂德了,这个境界就到了。

爱国主义

下面文字摘自徐敏在一五一十的博文

我们是高呼“爱国”口号最响亮的国家,特别是每当人们的凝聚力显得疲软涣散之时,大做爱国主义文章成为一种必然。有时真让人纳闷,爱国主义需要宣传吗?难道国人都不爱国了吗?狂掠国财投奔西方世界的贪官毕竟是少数,老百姓不是还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吗?

记得有人说过:对自己国家的爱如果不是对人类爱的一部分,那不是爱,而是盲目崇拜。笔者理解的意思是,如果不尊重和爱惜他人的自由权利(因为人的主权超越国家主权),这种爱国主义就是犬儒爱国主义。

难怪塞缪尔•约翰逊曾这样形容过泛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是一堆易燃的垃圾,任何想照亮自己名字的人,只要朝它丢根火柴就行了。而奥斯卡•王尔德则更不客气地说:爱国主义是恶人的美德。

事实证明,极端的自高自大者几乎都是超级爱国主义者。如果可能,家家户户或许都有被迫插上国旗的可能。

这不仅让我想起几年前“人权高于主权”的那场争论上,尽管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无法猜测有意还是无意,但事实是部分人混淆了“国家机器对国家机器”和“人民对国家机器”这两个范畴的边界。

减少能耗也是每位软件开发者的责任 - LessWatts

硬件运转能耗极大依赖于软件设计,这不仅依赖于操作系统而且也依赖于应用软件。

LessWatts ( http://www.lesswatts.org )上就有不少的技巧可供我们使用。

丢人啊!科技部

惊闻“科技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

中国科学技术部二十四日下午专门举行媒体吹风会,该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用一组数据来展示中国科技的“家底”: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三千五百万人,世界第一;去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为一百四十二万人/年,世界第二,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
基础研究领域,中国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已由一九九一年十五位上升至目前第四位,在三大国际检索系统论文总数中占百分之七。中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取得大量自主知识产权。
...
近年来国内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连续三年超过国外申请量,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尽捡好听的数据公布。对于学术论文,如果有人统计撤稿声明,无论撤稿声明增长率或撤稿声明总量,我们也肯定在前列,如果有人统计平均论文引用量,我们肯定属一属二,当仁不让。在专利领域,如果有人统计专利研究资金投入和专利费收入,这个收益率我们也属一属二的。在科技人员培养上,如果有人统计学生毕业后转行率,我们肯定也是贼高。

2007-09-25

去“改变”不是去“成为”
Changing is not Becoming.

中秋之日很巧,一下子读到两处博文。

第一处来自这里,摘录如下:
We are obliged to change, but changing is something other than becoming, they are different things. We are in a "changing" time, where it is the moral law of all individuals, but changing is not becoming. We can change everything, we can change ourselves, but in this time we don't become anything.
另一处来自这里,摘录如下:
有一次曹启泰采访一位国内知名的企业家,下了节目之后,他就问摄影的同事:感觉今天的企业家如何?对方答道:好像也很普通,没怎么样。曹启泰反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他今天是企业家,而不是你?


正如第二处博文所叹,有些东西腐蚀了我们的人生。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与“改变”和“成为”有关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如果想知道答案,自己对比体会一下这两组句子:

第一组:A改变B;B成为D
第二组:A改变A;A成为X


当前的文化格外单纯,纯洁的令人恐惧,我们还能够区分“务实”和“实用”吗?!

2007-09-22

“不确定”的种类

尽管“不确定(uncertainty)”这个词汇我们经常使用,但我们却厌恶不确定的事物。“不确定”是什么,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对“不确定”概念的外延进行分类,深一步地研究其结构。


  • 确定的(deterministic)。条件已知,导致条件事件必然发生,行为结果是确定的。

  • 分布已知。事件的空间确定,其分布是已知的。

  • 分布未知。事件的空间确定,分布无法确定。

  • 未知。事件的空间无法确定,分布无法确定。



对于分布已知的不确定,我们总是可以得到一个期望,尽管单次行为无法控制,但在宏观上是可以的确定的。而对于“分布未知”的不确定,我可以确定单次行为的一个活动范围,无论悲观观点还是乐观观点都可以用来分析,宏观上我可以在信息熵最大状况下进行统计研究或者设定一个“理性”的假设求解一个均衡(例如博弈论)。

如何面对“未知”?这似乎是一个终极问题。尽管我们无法知道“未知”,然而我们拥有直面“未知”的“已知”,这种已知可以称之为“未知”的周遍

2007-09-21

私立办学和教育公权

在题为《中国应该让北大清华等名校改为私立》博文中,张五常老师的观点令我受教菲浅。

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机会,这是一种公权,然而教育公权实施却不一定非要依赖于政府办学。教育途径理应丰富多彩,人出生后,每个人除了社会公权相同外,彼此就没有什么可相同的,这也就难以适用一个模式的教育。因此,公权实施问题与办学是公立还是私立的问题理应脱离,即公民可以从政府领取资助,自由选择教育机构,教育机构的发展是靠脚投票而不是靠政策扶植。

2007-09-20

自信、拥有和追求

自信所做的终究有其价值,

路上,
却一直不敢肯定已经知道的,

面对困惑,
忠实相信答案就在黑暗的边缘,

这条不归路,
只有走下去,

摆脱那黑暗的恐惧。

沉默是金,金子不怕火炼

Abraham Lincoln曾言“与其张嘴平息怀疑不如沉默自当傻瓜(Better to remain silent and be thought a fool than to speak out and remove all doubt.)”。壮年的冲动与事业的激情却总令我陷入无限揪撤的漩涡。

真正的沉默不是来自礼节的谦恭或虚伪的伎俩,而是来自那无比强大的自信,从恐惧中获得自由。

2007-09-17

食堂菜价的经济学问题

由于市场物价节节攀升,高校食堂已经成了香饽饽。虽是大锅饭,物不美,但高校相对比外面的更安全,物价也是低,否则高校里有人就要承担“政治”责任了。面对肥水外流,有人着急啊,新招层出,但每一个顶用,例如《北大食堂收取管理费难挡校外食客》。不仅堵不住,间接也损伤了大学宽容和开放的文化氛围。

问题真有这么复杂吗?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纯市场经济手段,而不是增加费用。什么方法?很简单,第一,提高食堂里的饭菜物价与外界持平,第二,将饭菜提升差额等量补足到学生个人帐户里。增加管理费用反而增大的食堂自己的交易费用,何苦呢。

引深的问题就更有意思了,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没有采用呢?!核心问题就是部门利益分割,就是能否彻底分离后勤集团。彻底的分离意味着,后勤运营完全依赖市场行为,补贴直接补贴给学生和教师个人,这样一来高校后勤集团食堂将无法获得国家和学校的补贴,那些所谓“划经费本”的转移资金的手段也变得困难,经营成本、物品质量会变得透明。但这容易脱离吗?!不容易,因为高校的后勤集团和高校主体关系依然是那么的暧昧。

“挂职”与“实习”

上周收到一份通知:

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人事局、市国资委《关于组织选拔博士生和博士后到北京市挂职锻炼的意见》,定于2007年10月--2008年4月先启动首批博士生(不含定向委托培养)到北京市挂职锻炼工作,按照"自愿报名、专业对口、择优录取、组织选派、集中培训、跟踪督查"的原则开展。

此次挂职选拔条件如下:

1、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创新意识,并志愿投身首都经济建设事业。

2、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功底。

3、学有余力,博士生要保证每周2-3天工作时间;博士后要求能够全职。

4、博士生年龄在35岁以下;博士后年龄在40岁以下。

5、身体健康。

挂职锻炼期满后,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和区县级单位或市国资委、市属国有企业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建立挂职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库并备案。专业对口、表现突出的学生,根据双方留用意向,可办理录用手续。

学生在专攻学术之余,也应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此次挂职锻炼有助于学生了解市情民情,丰富阅历,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并通过自己直接参与解决问题,更快、更多、更牢地学习到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快速高效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为今后更好的步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希望广大博士生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为促进首都经济的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比较有意思的是为何使用“挂职锻炼”一词而不是“实习”,国家行政部门不断灵活,提高人才的流通率,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只要人开始动起来,事情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或许我有些敏感,但“挂职”一词不免让人产生某种奢望,“实习”似乎更能说明此事的含义,也更现实一点。

学历越高其素质和能力就越强,这是个伪命题。公务员给人的印象应是勤勤肯肯为公民服务的务实形象。如果博士生真有学有余力做非专长专业的事情的话,无论他(她)的“学习成绩”多么优秀,这样的博士专业素能是令人怀疑的。

如果博士后能够全职地去做非专业内的事情,令人困惑当初他为什么选择读博士后,什么样的结果会补偿3年钻石级的青春?人总要三十而立,此时价更高。令博士后挂职的安排是否拧背了当初设立“博士后”站的初衷?“后”总是要进“站”的,不进“站”的怎能是“后”!“博士后”是个经历或学历,而非学位,既然没有进站的事实经历,怎能会有“博士后”这个“真”学历。

挂职也好,实习也好,不妨再开放一点,受众面再宽一点,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是可以的。完善、公开行政部门的实习生、兼职的管理工作。

2007-09-16

专利的魔咒

不清楚其它专利如何,但软件专利已成为整个产业的魔咒,读一下这则新闻《“Web服务专利拍卖 众高科技巨头坐卧不安”》也就知道大概了。软件能否称为专利,过去这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它没有一个清晰的可以依附的形体,软件创造的“发现”和“发明”的边界也是极为模糊的。现在公司们积极申请专利,赚取专利费已经不是主要用意,更多的是储备专利,避免专利的恶意诉讼。无论如何只要踏入专利的泥潭,虽命可保但至少要脱层皮,例如SCO诉讼IBM侵犯Unix相关专利的系列诉讼可见一斑,后来Novell介入使得权利之争更为激烈,最近法院判Novell拥有专利,这使得SCO不得不进入破产保护。

开放源代码,这是一个大的历史潮流,这也是的彼此的软件设计相互补充,专利的技术特征也已经相当模糊,一旦专利站必不可免,除了起到用大量钞票淹死律师们,似乎诉讼双方也没有什么益处。

总之,软件可以有著作版权,但不应有专利,到底软件设计是没有实体的。
灵魂与肉体,人类更容易控制肉体,灵魂何物,这或许只有神知道。

司法理应承受舆论的监督:《彭宇案,媒体审判是司法不能承受之重》大谬

彭宇案,媒体审判是司法不能承受之重》一文大谬,令人难以明白作者为何要偷换“审判”这一概念,混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何时对司法执行审判程序了?舆论何时对司法进行审判了?“审判”这一宪法神圣赋予法院职责,谁又能够替代?!舆论说说话,发表一下意见,这有何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的司法,它不能忍受、接受舆论监督,这是多么令人可悲难过的啊,百年的民主、自由、博爱、富强之进程就这样化为一滩污血。

“媒体客观中立”这个是守则,没人会对其质疑。但《不能承受之重》作者又再次的偷欢概念狡辩。正如此文作者所言,媒体是无法肯定其所知的彭宇案真相,但审判过程中的真相,各类事事,这是媒体可以肯定的东西。保持这个过程公开,这是媒体可以做到的,因为司法理应公开,接受人民的监督,这也是媒体应该做到的,因为这是媒体存在的价值。我们现在的媒体比以前成熟得多了,经得起检验的主流媒体们多数集中在判决书本身是否合乎程序,是否合乎司法准则,这是对过程合法性的质疑,判决书是公开的,它就是一个事实,这是可以你、我、媒体以及老百姓是可以肯定的。

作者为何总是要将老百姓们可以肯定的东西转变为不可以肯定的东西,混淆逻辑,其用意令人迷惑,也令人难受。

1994年的美国辛普森一案正可以说司法应如何承受舆论,尽管判决不同于舆论的期望,但舆论还是自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认可这个司法过程

2007-09-14

计算是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平衡

在阅读ZFS、XFS和EXT4这三个文件系统的性能比较时,突然感觉我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计算就意味着时间和空间,然而当前所使用的基础算法存在一个假设,在合理的空间消耗下处理时间最短,即以处理为导向的。时间与空间是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应该随计算进程的深入而不断适应调整,即动态平衡。

处理器和存储技术都在极速发展,速度和空间都以指数增长,尽管我们对存储空间的需求也日趋恶化,但我们对存储的利用效率却并不高,这种糟糕的利用也使得我们对计算处理资源重复性的浪费,即相对处理速度和空间的发展,计算效率却不断恶化。

或许我们未突破对数据检索的思维框框。在绿色计算这个话题上,存储在计算中的使用效率,这理应称为绿色计算的基础问题。

如何做的更快? “等待”和“重做”谁更有价值?

常识中有两个准则,一个是“不要做重复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不要等待”,在个体效率固定的前提下,或者个体效率与任务安排独立,这两个准则显然会保证一个群体的效率,而且是“理想”的最优秩序。

实际上,在邻近边缘时,这两个准则是相互牵制的。而且,我们似乎更讨厌“浪费”,宁愿等待而不重复做一些事情。如果要超越上面的最优秩序,“等待” 的损失 > “重做”的损失,因为时间更为宝贵,在条件不充分下,我们可以“猜测”,利用空白时间(等待的),如果猜测失误,就修正(补偿)失误。

2007-09-13

智能=记忆+猜测+补偿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怀疑,我们所谓的“智能”这个能力是否存在。如果对智能存在的证明依赖于对不确定做出决策的行为存在性上,事实上,这些行为更多的依赖于我们的记忆,对不确定的结果的猜测,以及对结果失策后的道歉和补偿。

尽管在微观上,猜测近乎随机,完全看不出所谓智能的依据,然而记忆的黏着似乎令这些随机限定一个范围内,道歉与补偿却会令随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记忆的黏着。

2007-09-12

反恐、警察、哈喇子、烤鸭、巴普洛夫

这些关键字在一起有啥意思呢?
人生就是戏剧,不相关的总是出乎意料跳到面前,幽默得令你无奈。

美国911六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可以说是国际的反恐纪念日。第二天,我国的天津警察们就举办CS大赛,化悲痛为干劲,勤练爆头技能,约300干警就在网上大练反恐

“冒号领导”带领大家一起重温了纪念巴普洛夫诞辰而吃烤鸭的典故(牛群、冯巩的相声“领导冒号”)。

2007-09-09

还有人没站起来

49年那年,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事实是,还有人没站起来。

8月27日,一辆23路公交车在福州北路撞倒路旁站牌和灯杆,站牌将一名刚从济南长清来青岛报到的大一新生小陈砸死(早报曾予报道)。昨天,记者从交警部 门了解到,死者家属向肇事司机和公交集团索赔30多万元。不过,小陈的户口性质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到底应该按照“城镇户口”还是按照“农村户口”的标准 来赔?因为两者差距达17万元!(大一新生被车撞死 家属索赔遭遇户口难题)

2007-09-07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牛刀处看到顾炎武的这首诗: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令人疯掉的判决书,引人为恶

男子称扶摔倒老太反被告》,文中所述的老太摔倒事件的原为已经不重要,问题对象已经转换,是这法官,这判决太弱智!民事诉讼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哪去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丢到那了?!各打一棒老毛病又犯了?!判决书宣称双方均无过错,又何来40%的赔偿?!令人极度郁闷啊,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里。

一切以“情理”推理,而且还以“人皆恶”的基调,判成这样,中国司法啊?一个小小的法官又为你添了厚重一笔,载入史册,这一笔的“弱智”气势可谓有着“谁与争锋”的霸气。


『此案唯一目击证人陈先生高呼:“朋友们,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


判决书的精彩言论留念:

“更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是好心相扶。”
“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老太太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说明事实经过并让老太太的家人将她送到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而如果撞伤了他人,则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垫付款项,”
“本案中,发生事故时,老太太在乘车过程中无法预见将与彭宇相撞;同时,彭宇在下车过程中因为视野受到限制,无法准确判断车后门左右的情况,故对此次事故,彭宇和老太太均不具有过错。
“本案应根据公平原则合理分担损失,本院酌定被告补偿原告损失的40%较为适宜。被告彭宇在此判决生效的10日内一次性给付原告人民币45876元;1870元的诉讼费由老太太承担1170元,彭宇承担700元。”


尽管事小,性质恶劣: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




另附完整判决书(来自1510

民 事 判 决 书

(2007)鼓民一初字第212号

原告徐XX,女,汉族,1942年8月9日生,住本市XXX12号。

委托代理人唐X,南京XXX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彭X,男,汉族,1980年7月2日生,江苏XXX有限公司职工,住本市XXX2X3-1号。

委托代理人李X,女,汉族,198X年8月8日生,住本市XXX19号。

委托代理人高XX,江苏XXXXX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徐XX与被告彭X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徐XX及其委托代理人唐宁,被告彭X及其委托代理人李舒、高式东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徐XX 诉称,2006年11月20日上午,原告在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等83路车。大约9点半左右,2辆83路公交车进站,原告准备乘坐后面的83路公交车,在行至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被从车内冲下的被告撞倒,导致原告左股骨颈骨折,住院手术治疗。因原、被告未能在公交治安分局城中派出所达成调解协议,故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40460.7元、护理费4497元(住院期间护理费897元、出院后护理费3600元)、营养费3000元、伙食费 346元、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630元、残疾赔偿金71985.6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5000元、鉴定费500元,共计人民币136419.3元,并由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彭X 辩称,被告当时是第一个下车的,在下车前,车内有人从后面碰了被告,但下车后原、被告之间没有碰撞。被告发现原告摔倒后做好事对其进行帮扶,而非被告将其撞伤。原告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被告客观上也没有侵犯原告的人身权利,不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如果由于做好事而承担赔偿责任,则不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及事实依据,请求法院依法予以驳回。

经审理查明,2006 年11月20日上午,原告在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等候83路车,大约9时30分左右有2辆83路公交车同时进站。原告准备乘坐后面的83路公交车,在行至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被告第一个从公交车后门下车,原告摔倒致伤,被告发现后将原告扶至旁边,在原告的亲属到来后,被告便与原告亲属等人将原告送往医院治疗,原告后被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并住院治疗,施行髋关节置换术,产生了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损失。

事故发生后,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分局城中派出所接到报警后,依法对该起事故进行了处理并制作了讯问笔录。案件诉至本院后,该起事故的承办民警到法院对事件的主要经过作了陈述并制作了谈话笔录,谈话的主要内容为:原、被告之间发生了碰撞。原告对该份谈话笔录不持异议。被告认为谈话笔录是处理事故的民警对原、被告在事发当天和第二天所做询问笔录的转述,未与讯问笔录核对,真实性无法确定,不能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依据。

案件审理期间,处理事故的城中派出所提交了当时对被告所做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电子文档的属性显示其制作时间为2006 年11月21日,即事发后第二天。讯问笔录电子文档的主要内容为:彭X称其没有撞到徐XX;但其本人被徐XX撞到了。原告对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和誊写材料不持异议,认为其内容明确了原、被告相撞的事实。被告对此不予认可,认为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和誊写材料是复制品,没有原件可供核对,无法确定真实性,且很多内容都不是被告所言;本案是民事案件,公安机关没有权利收集证据,该电子文档和誊写材料不能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依据。

被告申请证人陈二春出庭作证,证人陈二春证言主要内容:2006 年11月20日其在21路公交车水西门车站等车,当时原告在其旁边等车,不久来了两辆车,原告想乘后面那辆车,从其面前跑过去,原告当时手上拿了包和保温瓶;后来其看到原告倒在地上,被告去扶原告,其也跑过去帮忙;但其当时没有看到原告倒地的那一瞬间,也没有看到原告摔倒的过程,其看到的时候原告已经倒在地上,被告已经在扶原告;当天下午,根据派出所通知其到派出所去做了笔录,是一个姓沈的民警接待的。对于证人证言,原告持有异议,并表示事发当时是有第三人在场,但不是被告申请的出庭证人。被告认可证人的证言,认为证人证言应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依据。

另查明,在事发当天,被告曾给付原告二百多元钱,且此后一直未要求原告返还。关于被告给付原告钱款的原因,双方陈述不一:原告认为是先行垫付的赔偿款,被告认为是借款。

审理中,对事故责任及原、被告是否发生碰撞的问题,双方也存在意见分歧。原告认为其是和第一个下车的被告碰撞倒地受伤的;被告认为其没有和原告发生碰撞,其搀扶原告是做好事。

因原、被告未能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原告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损失,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审理中,原告申请对其伤情的伤残等级进行司法鉴定,本院依法委托南京鑫盾司法鉴定所进行鉴定,鉴定结论为:被鉴定人徐XX损伤构成八级伤残。

因双方意见不一,致本案调解无效。

上述事实,有双方当事人陈述;原告提供的住院记录、医疗费票据;被告申请的证人陈二春的当庭证言;城中派出所提交的对原告的询问笔录、对被告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本院委托鉴定的鉴定报告、本院谈话笔录以及本院开庭笔录等证据证实。

本院认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对于本案的基本事实,即2006 年11月20日上午原告在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准备乘车过程中倒地受伤,原、被告并无争议。但对于原告是否为被告撞倒致伤,双方意见不一。根据双方诉辩观点,本院归纳本案的争议焦点为:一、原、被告是否相撞;二、原告损失的具体数额;三、被告应否承担原告的损失,对此分别评述如下:

一、原、被告是否相撞。

本院认定原告系与被告相撞后受伤,理由如下: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的外力因素撞倒之外,还有绊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情形,但双方在庭审中均未陈述存在原告绊倒或滑倒等事实,被告也未对此提供反证证明,故根据本案现有证据,应着重分析原告被撞倒之外力情形。人被外力撞倒后,一般首先会确定外力来源、辨认相撞之人,如果相撞之人逃逸,作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应是呼救并请人帮忙阻止。本案事发地点在人员较多的公交车站,是公共场所,事发时间在视线较好的上午,事故发生的过程非常短促,故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根据被告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之人,从常理分析,其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城中派出所对有关当事人进行讯问、调查,是处理治安纠纷的基本方法,其在本案中提交的有关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并形成证据锁链,应予采信。被告虽对此持有异议,但并未提供相反的证据,对其抗辩本院不予采纳。根据城中派出所对原告的询问笔录、对被告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等相关证据,被告当时并不否认与原告发生相撞,只不过被告认为是原告撞了被告。综合该证据内容并结合前述分析,可以认定原告是被撞倒后受伤,且系与被告相撞后受伤。

2、被告申请的证人陈二春的当庭证言,并不能证明原告倒地的原因,当然也不能排除原告和被告相撞的可能性。因证人未能当庭提供身份证等证件证明其身份,本院未能当庭核实其真实身份,导致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证人庭后第二天提交了身份证以证明其证人的真实身份,本院对证人的身份予以确认,对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的意见不予采纳。证人陈二春当庭陈述其本人当时没有看到原告摔倒的过程,其看到的只是原告已经倒地后的情形,所以其不能证明原告当时倒地的具体原因,当然也就不能排除在该过程中原、被告相撞的可能性。

3、从现有证据看,被告在本院庭审前及第一次庭审中均未提及其是见义勇为的情节,而是在二次庭审时方才陈述。如果真是见义勇为,在争议期间不可能不首先作为抗辩理由,陈述的时机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对其自称是见义勇为的主张不予采信。

4、被告在事发当天给付原告二百多元钱款且一直未要求原告返还。原、被告一致认可上述给付钱款的事实,但关于给付原因陈述不一:原告认为是先行垫付的赔偿款,被告认为是借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原、被告素不认识,一般不会贸然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称为借款,在有承担事故责任之虞时,也应请公交站台上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证明,或者向原告亲属说明情况后索取借条(或说明)等书面材料。但是被告在本案中并未存在上述情况,而且在原告家属陪同前往医院的情况下,由其借款给原告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撞伤他人,则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垫付款项。被告证人证明原、被告双方到派出所处理本次事故,从该事实也可以推定出原告当时即以为是被被告撞倒而非被他人撞倒,在此情况下被告予以借款更不可能。综合以上事实及分析,可以认定该款并非借款,而应为赔偿款。

二、原告损失的范围和具体数额。

1、医疗费。根据原告提供的住院记录、伤残鉴定书等证据,原告主张的医疗费用均是治疗事故造成的有关疾病所必需,且有相应医疗票据加以证明,故原告主张医疗费40460.7元,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2、护理费。原告主张的护理费为4497元,包含住院期间护理费897元以及出院后护理费3600元。由于本案原告为六十多岁的老人,本次事故造成其左股骨颈骨折且构成八级伤残,其受伤后到康复前确需护理,原告主张该4497元护理费用,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3、住院伙食补助费。原告住院共计35天,原告主张该费用为630元,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原告另主张伙食费346元,并提供了住院记录和票据予以证明。由于该费用在住院伙食补助费范围内,该346元与上述63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的主张重复,故本院不予支持。

4、鉴定费。原告主张伤残鉴定费为500元,有鉴定费发票予以证明,本院予以确认。

5、残疾赔偿金。原告主张的残疾赔偿金71985.6元。但根据原告病历及伤残鉴定报告,原告伤病为八级伤残,根据相关规定,该费用应依法确定为67603.2元【14084×(20-4)×30%】。

6、营养费。结合原告伤情,本院酌定1000元。

综上,原告各项损失合计为114690.9元。

三、被告应否承担原告损失。

根据前述分析,原告系在与被告相撞后受伤且产生了损失,原、被告对于该损失应否承担责任,应根据侵权法诸原则确定。

本案中,原告赶车到达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和刚从该车第一个下车的被告瞬间相撞, 发生事故。原告在乘车过程中无法预见将与被告相撞;同时,被告在下车过程中因为视野受到限制,无法准确判断车后门左右的情况,故对本次事故双方均不具有过错。因此,本案应根据公平责任合理分担损失。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损害均无过错,但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受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判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予以补偿,由当事人合理地分担损失。根据本案案情,本院酌定被告补偿原告损失的40%较为适宜。

关于原告主张的精神损害抚慰金问题。本次事故虽给原告的精神上造成了较大痛苦,因双方均无过错,故原告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5000元的诉讼请求于法无据,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第一百一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彭X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一次性给付原告徐XX人民币45876.36元。

被告彭X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本案受理费890元、其他诉讼费980元,合计1870元由原告徐XX负担1170彭X负担700告已预交,故由被告在履行时一并将该款给付原告)。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XX

代理审判员 XXX

代理审判员 XX

二○○七年九月三日

见习书记员 XX

哇噢,Google Books的“我的图书馆”出世了

Google Books》添加了我的图书馆功能,我可以简单的管理图书目录了。虽然允许写评论,但我并不喜欢写这些东西,反而更喜欢写读书笔记和总结,如果这些能够管理起来的话,就更好了。

相信这仅是开始,更有效果的联系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

Google Books这5年来的积累没有白费,这些信息的积累也使得它处在一个可怕的地位。无论如何作为用户,目前方便和效率还是优先的。

可以想像,过了十几年,回味一下这个目录,这也是一种别致的享受。

2007-09-06

“高校计算机教材20年不变”说明了啥

反思一下“高校计算机教材20年不变”背后的故事:一是我们教育管理部门总是特别的热心,好于让他人记得它是存在,不时的设个框框,变个所谓的统编教材,编这类教材也是背景纵横啊;二是经历近30年高等教育发展,功绩不少,其中一条就是在高校里积累了大量教书匠,教书匠一门课能够讲5年以上,试卷能用三、五年,考题不刁不算本事;三是学生毫无选择余地,虽然给学生选课的权利,课的名字是换了又换,内容依然如故,再者分给学生的任课老师,却总以师资不足为名霸王硬上攻,难怪总有不识抬举的学生采取集体罢课的行径了。

其实问题解决方法挺简单,却要了某些部门和人命:第一,我们教育管理部分千万别自作多情,划个啥的,统编个啥的。第二,允许教师在高校和社会间自由流动,一方面编制超编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资源短缺,这是何故啊。第三,学生16岁已算是法定成人,对自我行为应该要负责的,学生们也应该有选择空间了。教育部分啊,千万记得好心多数情况下会被枉费的啊。

教育部门倡导教改很久了,往下布置一项项的任务,可谓劳心。是否需要思量思量,自己是否也要调整呢。皇帝绝不会犯国法,这已经是历史了,为什么,因为皇权被废了很久。

原来钢是要这样炼的

幽默也是一种智慧啊:

真正具有威胁性的,还是个体的竞争力,是中国人在与恶劣环境摔打中,歪打正着地练出了坚强的抵抗力。这么多年来,读书没有累死我们,户口没有气死我们,城管没有烧死我们,污染没有呛死我们,各样有毒食品没有毒死我们,含铅玩具也没有玩死我们…比较起来,一瓶矿泉水也要标出营养成份的美国人,喝咖啡烫了却跑去打官司的美国人,稍微烦躁了就去找心理医生的美国人,娇弱得如同风中之烛。

2007-09-04

教化,对后代的不信任

进校门先鞠躬》,礼多人厌,也会肾虚。礼的目的是方便人,彼此尊重,更多是份体谅和理解。礼应自发,而非外界强化,当社会上人人都带上一个名为“礼”的面具,这还有什么趣味呢。几千年来,“教化”这一魔咒从来没有离开我们,这源于自信的缺失,困于反求诸己,深深地厌恶新一代所带来的冲击。

“微笑的问候”要比“对身份宣示的鞠躬”更真实。

2007-09-03

Changing word, changing mind, and ambiguous express

The following quote is a good analog what the title of this post says,

"You keep using that word. I do not think it means what you think it means."


Who (or what) changes the changing? Why the expression is always ambiguous?

These answers are the keys to implement the ambient findability.

2007-09-01

生命吞噬的贪婪:邪恶的社会网络软件

计算机和软件的出现极大的延伸生命范围,我相信这是其价值的核心,也必然不断走向深处,与黑暗挑战。然而,有些软件极大的标榜自己能够简化复杂的社会网络,这些社会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 )却利用了我们对交际的天生依赖,不断吞噬时间。在信息时代,最宝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因为生命是有限的。

这类软件最大的特征:它有着华丽的外表,它无意所应提供的内容,因为内容是噱头,它所贪婪的是访问停留时间。不禁想到一类神话,一位书生为美丽的妖精用美色所吸引,激烈地、起伏地运动,阳气却偷偷的溜走,枯萎,生气已无。

2007-08-31

引导学生们读他们爱读的作品? - 久闻不知臭,人人皆敷面

我们读鲁迅也读金庸》(简称《我读》)观点有意思:表现出来的其实不是谨慎与持重,而是一种不自信——对语文教育的不自信;鲁迅的作品自然要读,而金庸的作品也可以读;引导学生们读他们爱读的作品,有什么好诚惶诚恐的呢。

坦然说,不是对语文教育不自信,而是根本不信任,背诵、中心思想等老套路的话,课本无论怎么改都是无用的,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作者干嘛要绕那么多多的弯子,还是某些人在唬人。正如《我读》作者谈到自信的重要,但不敢苟同他那种自信,人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培育其个人风格,使其自立信,而非摇头诵背的好学生。语文教材中文章种类很多,然像鲁迅这样针砭社会恶风、讥讽辛辣的文章又有多少,为何不替它文,而去这稀贵的文章呢。

我初高中虽在课堂上学习了鲁迅,却没当回事,只是觉得他的文字很酷,比当时的火星文还酷。但在更多的时候与同学传读金庸,可能小兵张嘎看多了,不惜在课桌上挖洞,改装课本,扩展阅读也不惜上当读所谓“全庸”,一遍一遍,反复反复再反复。生不逢时,作为少时终结,在高考中得到了省70%考生比我强的语文佳绩(采用标准分第一年),体验了啥叫要偏就偏到极致,冰火合一的境界。幸运开始读了大学,这一读又是十年,闲时看看连续剧却已很少看书。时间久了,免不了被社会压得郁闷,此时才觉察,历经鲁迅世后70年沧桑洗刷,现代的我们所拥有的与旧时鲁迅所针砭的没有多少改进,虚伪麻木,说教浮世。

眼前有一个粪坑,掏粪的乐观总要比以粪敷面的自信要好的多。掏粪虽然臭些,只要加把劲就有移除粪的可能,将粪敷面却只有等得“久闻不知臭,人人皆敷面”的可能了。

Linux桌面2007调查

参见《2007 Desktop Linux Survey results revealed》。

2007-08-29

如果宽容,那就宽容质疑

“宽容失败是对的”,委员们在这个问题上逻辑混乱了,感情用事了。

首先声明,我的观点是“宽容失败是对的”这句话是错的,但否定这句话不等于我认为“宽容失败是错的”。因此,宽容失败是对是错,不是本话题内容,也不打算将这毫无意义的东西作为话题。

主题是“宽容什么?

如孔子言“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宽容”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稀缺”文化,这本应属于国家的文化建设问题。但在司法体系建设上,这又如何立法呢,立法后如何操作呢?在当今诚信都成问题的今天,我也不惮怀疑多数投机者借机洗白历史。而且令人困惑,我们对失败还不宽容吗?!事实是相当得宽容。正如提案所说科学研究本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老百姓都是知道,失败是经常事,但我们又有多少次亲眼看过亲耳听过科研项目的失败声明呢?在新闻里?在报告里?在论文里?这很自然,事例少,冤案也少,但委员们所指的冤案是何种类呢?是那些呢?一个负责人的立法是要大量地、谨慎地研究现实案例的。

如何评价学术成果,这是问题核心。科学研究有自己的体系,就是自由争鸣,每位学者用自己的知识判断参与。少点专家组意见,专家组意见署名公开,接受学术圈内的公众意见,这会更公平些。

如果宽容,那就宽容质疑吧。前不久肖传国状告方是民名誉侵权案(北京市一中院)就是一例:“对于公众人物公开进行否定性评价,属于正当的批评及争鸣范畴。无论批评或争鸣的观点是否成立,即是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均不构成对批评或争鸣的相对人的名誉权的侵害。就批评或争鸣文章使用的言辞而言,过激的言辞,一般也是可以允许的。”

如果真心宽容学术,真心促进中国司法体制进步,就将此案例正常化吧。

2007-08-28

用脚投票,用心补偿

逃课责任多数很难分清楚是“师之惰”还是“生之过”,事情不断恶劣,管理层们也是用心良苦,不断创新,强化考勤制度,采用一切高科技,强化民主,学生给老师打分。

现实似乎总是愚弄管理层,令人尴尬,也令旁人同情。强制考勤,时间长了师生都起怨言,不少教师在点名前做个自我免责,“点名是上面的要求,不做是教学事故,你们来了,只要不出噪音影响他人,一切都可”。学生给老师打分评师德,这真的有些开玩笑了。我曾遇到一位将随机过程的老师,他曾说过,“我做一名好老师很容易,选每章的前两节讲,捡简单概念,你们会每节课都感觉听懂了,但这门课了解后,你们会用吗”。人就是这么怪,过了多年后,失去后才知谁最可贵的。

很多事情不管反而更好,伤口处的浓水总是要流出来的,一是取消民主打分,这纯属形象工程,二是要严禁考勤,禁止任课教师用考勤记录做为课程成绩参考。学生会用“脚来投票”,教师和管理层心理也就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教学内容、方法自然就灵活起来,提不提高改不改进就看后话了,这就所谓的“用心补偿”。或许有人大骂,学生一门课不上怎么办?

事实上,多数学生都是有积极想法的,年轻人骨子里是改变现实而不是接受现实,老师们开明了做学生的就会更开明。这一门课不上的可谓是极少数,他们也非令其强制上课就会改正的,或许出了些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沉迷网游,这就另需途径了。总是有学生由于自己判断失误而荒废一门课,事后他总会理解这一点,更为可贵的是他去尝试弥补自己的过失,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对社会或许更为重要,这就是用心补偿

你的方法能推动吗?事实上,我信心不足。因为存在一个万般无奈的困局,管理层对教师和学生不信任,学生对教师和管理层不信任,教师对管理层和学生不信任,这就是现实棋面。困局的解招有些残酷,就是要自毁棋子,打乱困局,乞求新生。对一个缺乏容忍的氛围,这就更为艰难了。

2007-08-27

牛人之所以为牛

牛人之所以为牛,就在于其“择善而固执之”。

我们这些凡间小辈,却总是在“善是何”,“为何善”,“如何择”,“何时机”等问题上挣扎。

嗨,用户、黑客,他们都不是傻瓜

《明镜周刊》:中国黑客大规模入侵德政府”,作者可能忘了,两国无论在什么时期或彼此何种关系,彼此的情报工作不会中止,任何情报工作也都会在极小规模隐蔽的范围内展开,双方便于“打扫”,情报工作一旦东窗事发,外交成本是相当高的。原始文档160GiB,这对一个敏感产品的设计资料不算大吧,又令人困惑的是,这个数据如何统计的,怎么理清如何获知数据去向的,黑客们不会傻到连个“小路”都不走吧,伪装都不用吧。

除政府情报工作外,也可能是社会群体性破坏行为,某群体泄愤自发行为,例如足球流氓现象,他们采用大规模的请求令系统瘫痪,使系统无法提供正常服务,或者侵入系统直接破坏。在一个和平时期下,稍微有理智的政府能有这种行为吗?无端挑起是非。民间黑客对互联网的“检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不好的一面,它影响了部分人的正常工作,在好的一面,他们的行为令互联网更为健壮

在一个“无菌”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是无法直接走出屋子的。

作者洗过脑了,无法理智面对当前互联网安全状况以及国家正常情报工作。

肉体比灵魂更受人类定律的控制

美国法院判决牙医摩顿的发明专利无效,法院判词:“一个发现可能是天才横溢,极有用途,但并不一定可成为发明专利。一个发明在某程度上是一个发现,必定包括了某些新奇的事,但一个发现并不一定是一个发明。发现可能是发明的灵魂,但前者不能得专利的保障,除非它是占据一个肉体,这比脱离了肉体的灵魂,更受人类定律的控制。”

体制化:思想开放、行为保守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s, 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体制化是一件好事,它给一个群体带来安全。

关键是如何处理好“思想开放”与“行为保守”这两者关系,否则就会被人斥骂,不是“幼稚”就是“老顽固”。

2007-08-25

在Windows平台上MPlayer(MPUI)字幕显示中文

Mplayer功能强大,但在Windows上使用MPlayer+MPUI播放DVD开始多数会遇到字幕乱码的情况,这或因为MPlayer未找到合适字体和选错字幕编码所至。

解决方案:

在MPUI界面“工具(tools)-设置(options)”的附加参数
“-font c:/windows/fonts/SIMHEI.TTF -subcp cp936”;

或者,直接编辑MPUI.ini文件,添加
Params=-font c:/windows/fonts/SIMHEI.TTF -subcp cp936

注意:简体使用cp936,繁体使用cp950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不想多说什么,“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不偏不倚”是虚伪的口头禅

刚谈过中庸,择善而固执之,忠恕有则,就有人回敬“不偏不倚”,还有什么比这更虚无缥缈的吗!

承认有偏有依有什么错!不过就是承认了自我现实的有限,以有涯度无涯,有谁能够做到“不偏”吗?即使石猴也要拜师学艺,凡是这个世间的人都要依靠自己的经验所学,源于父母与师长,历于周围,限于当世,“不依”又如何做到。


“不偏不倚”骨子里是虚伪的,“理”的一塌糊涂。
“不偏不倚”最大奇效就是:争来争去,最后不知为何起争,无“果”而散,虽无果却有人切喜。这就是为什么“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更混乱就是红旗人人都打。

另附:

《论语·雍也》中说:"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汉代的郑玄在解释《中庸》篇的标题时说:"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朱熹《四书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忠恕分明,择善而固执之。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中和”一词对当世来讲,不少人聪明人理解为消极,即避开矛盾;相反,有智者理解为积极,即善用矛盾,连接各方优势力量,汇集放大其效力,而非“平均”以求天下无事。

其实《中庸》是忠恕之道,何时执守,何时宽恕,做到分明有则。这也就是孔子的“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始终“择善而固执之”,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法。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不就是当今流行的团队精神吗?

—— 互重,互镜,互信,参与,司职,承诺。

2007-08-24

最危险的东西

讽刺啊

“中国制造的最危险的东西既不是刷含铅油漆的玩具车,也不是磁铁脱落的洋娃娃和蝙蝠侠玩偶,而是迅速蔓延的重利轻义的资本主义风气” (摘自《美商业周刊:德鲁克给中国的提醒》)

对于“教化”与“中庸”的环境,这就不令人诧异了。

设计师的自信和执着:不听用户的

这段时间总是听到这种“大智慧”的话:“在互联网,最可怕的是钻技术牛角尖,你是做商用,你最该关心的是客户要什么,而不是你的技术多么先进”。

对产品,技术是其生命,毋庸置疑。对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设计师的自信和执着,不要听用户的跟着用户乱跑。优秀的设计师一切设计会忠实地源于自己信念,通过创造产品改变用户的习惯,注重用户体验,简化用户的生活。用户体验不是用户的现在需求,而是用户接触产品后的体验,即一见钟情。

2007-08-13

问题规模与求解规模

Zawodny所给出的一组Hadoop数据,尽管如数据所示,Hadoop的性能日益提升,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然而数据同时显示,性能并不完全随计算节点大量增加而大幅提升,反而微幅降低。问题关键是我们通过改善调度能否解决掉这个问题,还是对于不同求解,存在一个最大规模,超过它任何只会降低性能。


(图来自:Hadoop Wiki )

Date:
Nodes Hours
April 2006 188 47.9
May 2006 500 42.0
December 2006 20 1.8
December 2006 100 3.3
December 2006 500 5.2
December 2006 900 7.8
July 2007 20 1.2
July 2007 100 1.3
July 2007 500 2.0
July 2007 900 2.5
(数据来源:http://www.infoq.com/news/2007/08/hadoop-momentum)

2007-08-11

不敢肯定自以为知道的

不敢肯定自已为知道,再浅显的答案也要再次思考,一层层的下去。

进一步讲,在一切活动中,一个人助你揭示当前问题,这远比给你一个答案更有价值和持久。

无知者是开放的,有知者是封闭的。

因此,不敢肯定自以为知道的,这是一个良性状态。

2007-08-10

恶搞事件后续:尊重是底线

在上次谈及“恶搞百度”事件后(与google员工是否有关,仍未获证实),有朋友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玩笑,互联网的娱乐节目莞尔,或许是员工内部制作,娱乐搞笑,但不幸被流传出来。

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旧唐书·魏征传》)”,不尊重对手,不去理解对手,怎能知道所要担负责任与使命,又怎能超越自己呢。

幽默是用智慧来表述自己,令对方更自然和深切地理解自己,而不是弱智地诋毁、砍杀。
尊重他人、尊重自我,这是个底线。

Google和百度,前者生于1998年,后者生于2000年。2006年,一个年收入过100亿,一个过1
亿;一个员工数过1万3,一个过3千。都大了,该成熟了,也该撑起一片天地了,履行自己的誓言的使命。孩子耍小聪明是天真和调皮,成年人刷小聪明是弱智和自毁,这就是区别。

或许部分中国google员工忘了自己公司的 十律信条的"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和"You can be serious without a suit",即"赚钱不作恶"和"严谨不古板"(翻译或有出入,水平有限见谅)。

一点小事或许折射出一些问题倾向,在中国这一神秘国度,当前又弥漫着着浮躁、浮夸、肤浅的三浮氛围,"如何做好自我,不迷失",这是一个问题,无论是对Google还是对百度。"十律"是艰难的,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天天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

只有在争取自由的之路上才能理解什么是尊重。

2007-08-07

Google,如果你做的,请出来道歉

恶搞之风可谓盛行,《Google恶搞baidu》横空出世,这也就看来不稀奇了。

如果这件事确实是google员工的行为,无论是否有官方支持,Google必须出来道歉,而不是任其发展。如果这是Google员工的个人行为,显然部分天才(goolger)们被惯坏了,高高在上而自绝于世,分不清是非轻重。这种行为是对“不做恶(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信条的践踏。

孩子做错事,做父母的需要出来道歉,只有表率,孩子们才知分寸。

Google,你或许委屈,因为Baidu他们先什么什么,5年前我会原谅你,但你现在长大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更大了。“不作恶”,它或许来源于原始的无邪天真,你长大了,你要么将它作为终身使命,要么就抛弃它。

如果非Google或google员工行为,那么你也要出来表一个态,说明你对恶搞行为的态度。对于具有积极态度的公司来说,中国市场是神秘的,正因如此才应更依赖于那所谓的原始力量,随波逐流只会深陷下去,中国从来不缺沉睡者。

2007-08-05

追求与路

追求牵引着路的方向,
路不断充实着追求,
追求永远在调整着自己,
不同的追求踏出了不同的路,
不同的路依赖着不同追求。

为什么总是要把他人的路作为自己的追求,
只要开始迈出这第一步,路已不同,追求已不同,
让自己免于对他人路的沉迷,
这或许就是自由。

2007-08-01

生命与繁星一样

生命是否和繁星一样闪烁,建议看一下( BreathingEarth ),你可以感受生命的闪烁,地球那急促的呼吸。

截至此时,中国,每1.8秒诞生一个新婴儿,每3.5秒死去一位,每9.2秒呼出1000吨的二氧化碳。

一份勇气三分傻气

浮华世,无论偏执还是执着的人或事,虽稀却不贵,谁又愿意奇货可居一堆的丑小鸭呢,没有光鲜的前途,却只有“一份勇气,三分傻气”;即使有鲜亮的外壳又如何,也还不是摆脱不掉这几分“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唐寅式孤凉。

2007-07-29

今天,相同的一天,不同的一天

“今天”,这个简单的概念却又是那样的变换莫测,在本篇中不妨规定:
北京时间本日零点到次日零点。

今天做了一些事情:
  1. 心疲,无奈地继续修订一篇会议论文;
  2. 闲下无意地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庄子的逍遥可谓是独一无二,游、心、无为、道,反观自己则是困于“求”;
  3. 累了,离开实验室,回去睡昨天的觉。今天,昨天,这一觉是以难分;
  4. 因为今天在我心中有所不同,早期了一点;
  5. 最后修订了一下论文,投了出去,这算是奖励今天的第一份礼物;
  6. 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既有期望也有影响,不管怎样发出去,这是今天的第二份礼物;
  7. 午餐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周围的人与事不同,今天的心情不同;
  8. 连续补看了4400、Kyle XY几集电视剧;
  9. 继续使用Google Reader寻找什么;
  10. 晚餐到了一家饺子铺,二十三个饺子和一盘酱牛肉,这是今天的第三份礼物;
  11. 回到实验室,坐在桌前,靠在椅上,仰头居然睡着了,醒来满头大汗;
  12. 继续往常的工作;
  13. 像往常一样,出来散布,他人在早晨遛狗,我在晚上遛自己;
  14. 决定写这篇Blog。

每一天都会有每一天的礼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你的心会如何的对待。
期待着今天会有惊喜,但惊喜却被今天的礼物代替。

读博已三年,基本对得起自己要求,精心求学求真务实,由“求”转为“游”,这或许是另一种境界,这又回落于“求”。

志在心头,逍遥难达,愧累家亲的歉疚,隐隐阵阵,今天结束了。

2007-07-26

南方周末:7-18济南暴雨黑色3小时

南方周末记者 曹筠武 发自山东济南

  可能没有人能想到,一场3小时的暴雨,竟罕见地使山东济南的中心城区几成泽国,至少34人因此丧生。
  市中心最繁华的银座地下超市,在半小时内变成了水箱。虽然官方称没有人员伤亡,但民间各种传言却一直未绝。

  7月18日下午17点半,当暴雨开始倾盆而下时,没有多少济南人意识到,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

  此时正值下班高峰,在橄榄型的济南市区,处在正中心的泉城广场周围是交通枢纽所在,路过的人们习惯性地跑进护城河边的银座地下超市,在那里避雨或是顺便购物。

  拾荒老汉封利安站在超市东侧门旁的回廊式楼梯里清点这一天的收获,超市营业员张文(化名)则在侧门内的柜台后,觉得今天应该可以多做几笔生意;在广场南侧,济南警官学校25岁的射击教官孙佟和未婚妻李佳(化名)正在等待表姐和姐夫来跟自己会合,他们约好今天一同去为即将到来的婚礼挑选
婚纱。

  根据事后山东省气象台提供的资料,当天下午15点,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7点,气象局与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发布了地质灾害预报。但并没有多少大街上的普通市民能够从有效的渠道得到这些信息,他们甚至不清楚“黄色信号”的含义。

  按照暴雨预警黄橙红三级标准,黄色代表“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是三级中危险程度最低的一级。但事实上,当天从5点半到8点半,济南降水量最大达153.1毫米,超出预警量3倍。

  缺乏排洪通道的雨水在市区中心聚集,道路几成河流。整个城市濒临瘫痪状态。根据济南市民政局事后公布的数字,暴雨共致34人死亡,6人失踪,171人受伤。

  在这场暴雨中,拾荒老汉封利安救了十几个人,超市营业员张文侥幸逃出“水窟”,教官孙佟在最后时刻救出了未婚妻,自己却和表姐、姐夫一起,被计算成了冰冷的死亡数字。

死亡之旅

  17点半刚过,孙佟和李佳等到了表姐夫妇。雨如瓢泼,在他们会合的乐文路,积水迅速上涨到接近膝盖。孙佟的两厢小车已很难行驶,他们一起上了姐夫的“松花江”面包车。在车内,四个人商量着取消了挑选婚纱的计划,决定先开出广场地带,到南边地势较高的路段再想办法回家。

  他们很清楚,济南市区地形南高北低,泉城广场一带正是低洼,每次大雨必然积水。“我们当时的决定是对的,但没有想到路上的水能大到那个地步。”李佳至今如此认为。

  面包车向南行驶,积水则更快上涨。行驶到山水沟一个陡坡附近,水流变得湍急,面包车突然失去控制,急流把车冲得转了将近一圈,以车尾朝前的姿势向下猛冲。

  车内已意识到危险逼近,李佳拿起电话拨打110求救,但接线员表示爱莫能助,“警力现在全派出去了”;面包车继续下滑,再拨打119,一直占线。

  时间已过18点,雨越来越大,市区内无数慌作一团的市民此刻都在拨打求救电话,线路拥塞已达极致。

  快到18点半,面包车滑到山水沟旁,已是漂浮在水中,李佳向车窗外看,积水开始拍打到窗玻璃高度,视线范围内只有一片混黄。路旁高处有躲水的人向车内大喊,并试图下水向车子接近。孙佟对窗外大喊:“不要下水,水太急了”。

  “这些人是在向我们报警,”李佳回忆,“当时就像在河里一样,根本分不清方向。”而“济南市内的一条泄洪沟就在面包车前面”。

  水流将面包车猛地推向山水沟前一个巨大的集装箱式垃圾箱,后窗玻璃应声而碎,积水灌涌进来,车内四人手忙脚乱地往外舀水。突然间李佳觉得车子一沉,视线立即被浑黄的水流遮挡。面包车终于被冲进了汹涌的排水沟,当即沉入3米多深的水中。

  大脑一片空白的李佳只觉得自己被抱起来从后车窗的大洞往外一送,旋即浮出了水面,被沟沿上的人们拉起。是孙佟在最后时刻拯救了她,而李佳甚至没能看到未婚夫最后一眼,面包车便被卷入了洪流。

  车子全部没入水中前一瞬,李佳的表姐也从水中露出了头,“一定是表姐夫也把她推了出来”。李佳回忆说。表姐努力向沟沿扑腾,李佳趴在沟沿上伸出手去够,那个巨大的垃圾箱这时却被水流冲进沟中,表姐被正对着一撞,再也没有浮起来。

  一天后,人们在沟底垃圾箱下发现了被死死压住的表姐;而孙佟和表姐夫的尸体则在几公里外的三联河边被找到。

  当天,多数死者正是被道路上的急流冲倒,最终冲进不同的泄洪沟或河流。目击者证实,市中心的大明湖和北面的小清河内捞起多具尸体,据网友自发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历城区数人被冲入窑头河死亡;天桥区10人溺水或被水中漏电电击死亡;历下区1人冲入河沟死亡,水中遭电击2人死亡;槐荫区3人水中遭电击死亡……

  天桥,大明湖,历下……这些曾经意味着“明湖泛舟”或“历下秋风”等诗情画意景致的地点,这些在老舍美文《济南的冬天》中蕴含脉脉温情的地方,当天皆成修罗道场。

超市逃生

  18点过后,暴雨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此时电视里已经开始播放气象台的预警。但银座地下超市里的人们对此几乎毫不知情。

  林立的货架间,人们提着购物篮不紧不慢地挑选商品,超市正门里的几十个收银台前如往常一样排着长队。一份在网上可以查到的关于银座地下超市的介绍称:“地下商场……客流量很大。节假日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以上,平时也达到6万人次。”

  此时还不断有人进入超市避雨,营业员张文估计,当时超市内应有近千人。张文的柜台靠近东侧6号门,而门外就是已经汹涌泛滥的护城河。

  雨水渐渐向门内流淌,超市的保安此时已开始在门外垒起沙袋防水。张文对此习以为常,地下超市是一个下沉式建筑,平常下雨经常进水。阻水的沙袋是常备的,就放在6号门旁的洗手池边。

  但这回不同于平时,沙袋没起作用,雨水从各个门口涌入,水线在超市内缓慢地升高。当水快淹过脚面时,张文离开柜台,到后面库房把地下的货品搬到货架高处;超市内的顾客们甚至显得有些兴奋,他们踩着浅水趟来趟去,有人在说着轻松的笑话:可以捉鱼了哦!

  但6号门外回廊里的拾荒老汉封利安觉得不对劲。护城河的水面在迅速上涨,时间接近18点半,封利安眼看着河沿上两个排水管道口没入水中,管道口处顿时扑腾起明显的浪花。

  “坏了,河水要倒灌!”封利安本能地向正在门口垒沙袋的保安们大喊。封利安老家辽宁辽源,曾经参加过辽河抗洪,知道其中的厉害。雨声却掩盖了呼喊,封利安急得从回廊里跑到门口,在保安堆里大声警告。

  就在这几十秒时间里,护城河水漫过河沿,像一堵水墙一样从沿河栏杆的高度砸下,第一个浪头就砸向门口,身材瘦小的封利安顿时被一浪砸翻到门内。

  “要灌水了,赶紧走!”从水里爬起来的封利安大叫。河水已如瀑布一样从6号门汹涌而入。柜台后的营业员张文刚抬起身把一箱货品放到架上,低下头来水就漫到了小腿位置。

  超市内顿时乱作一团,呼啸而入的河水终于惊醒了悠闲的人们,人群轰然而散。张文从货架上下来拔腿就往门口跑,他回头看了一眼身后,收银台前的长队已经散了,人群开始四散逃生。

  跑到门前斜坡,水已到大腿,行走已很困难,有人跌倒在急流中,人群在斜坡上乱作一团。门口传来喊声:“挽着手走,个挨个儿挽着!”这正是门口封利安的声音,他跑进来从水里一把拽出一个人,张文和人群迅速挽成一队,互相拉扯着终于走出6号门。

  人群继续从超市内涌出,十多分钟后,超市拉掉了电闸,顿时一片漆黑,行走愈发困难。封利安抓了块盖沙袋的长条帆布,把一头系在台阶柱子上,自己扯着另一头趟水进门,“那一下顺着那块布我就拽出来十几个人,”封利安自豪地回忆道,“要没那块布,出来可困难了。”

  从河水倒灌开始,不到半个小时时间,银座地下超市,这个济南中心地带最大最繁华的标志性商场,成了一个巨大的水箱。水线一直淹没到超市正门上方的牌匾处,从路面向下看,这个下沉式广场成了一个池塘。

  很快,武警赶到接管了银座超市。直到21日,银座的普通工作人员才被允许进入清理货品。

  银座超市随后发布官方消息,称“由于疏导及时,超市内无一伤亡”。

  但各种不同的说法在市民中迅速流传。尤其是银座超市的被封锁,在济南当地网上论坛中激起连续讨论。

  24日,济南当地媒体登出消息,称两网民因散布谣言被刑事拘留。其中一个网名为“红钻帝国”的网民被刑拘的原因是:“在某论坛恶意散布谣言,意图在群众中制造恐慌气氛,性质较为恶劣。”

排不掉的洪水

  19点,暴雨肆虐已超过一个小时,泉城广场一片汪洋。

  在泉城路西侧,积水尤其严重。路边贵和商场的一个营业员用手机拍摄了一段当时的录像,录像中遍见抛锚的小车,大半车身浸在水中,一些车辆随着水流四处漂浮,一辆白色的轿车被急流推着猛撞向行道树,旁边高架桥下躲雨的人们被吓得纷纷惊叫。

  济南地形南高北低,而市内数条主干道均为南北走向,此时已成行洪渠道。在市区南端,南部千佛山卧虎山山区的雨水聚集成洪向北奔涌,南北干道历山路与东西走向的文化西路路口正是洪水倾泄的路径。目击者证实,当天路口斜坡处急流深度超过1米,安全岛旁重达数百公斤的立沿石被冲出百米开外,急流打在路旁桥座上,掀起的浪花高过两米。

  洪水沿历山路向北侵袭,沿途又与市区降雨会合,可怕的力量愈来愈强。在乐源路历山路路口,水势迅速漫过大腿,再加上由东往西而来的和平路上的洪水,路口两股水流相撞激起巨大的冲力,过往车辆全部抛锚,多人被急流冲倒。

  急流继续向北,沿途汇聚降水,最终直冲入市中心老城区泉城广场一带,洪水的能量终于到达极致,而北面东西走向的北园大街正在全线改建,开挖的地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洪水北进的速度。泉城大街以北、北园大街以南十多公里范围内,终成一片泽国。事后网上的自发统计表明,这也正是当天市民伤亡多发集中之地。

  雨水为什么会在地面汇聚奔涌?除了雨大之外,济南市区的地下排水系统自然成为民间的诟病焦点。

  在7月2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济南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降雨过于集中、排水不畅是造成严重灾情的主要原因,而“济南市下水道等排水设施存在不完善问题”。他同时认为这并非主要原因,因为“再完善的下水道也无法承受如此强度的降雨”。

  但一位市政城建人员透露,济南市区排水管线系统确有滞后。老城区沿用的还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管线系统,而从1987年“8·26”暴雨洪灾以来,近年济南降水量始终维持在不高的水平,使城建规划设计时新建排水系统又使用了较低标准。

  资料显示,玉函路的收水管为300毫米,主干道历山路立交桥的管线也为300毫米,其他诸如千佛山西路、环山路、燕子山西路等路段均在此标准左右。

  而按照这位城建人员的观点,即使应付普通暴雨,为让携带泥沙的水流顺利排走,管线至少应该在500毫米以上。“怎么说呢,承平日久,也就懈怠了。”这位城建人员评价。

  在民革济南市委的一份《关于加强济南市排水管网的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建议》中曾专门提到,济南“道路下的各种管线已密如蛛网,难以找到铺设污水管道的位置,即使能够找出铺设管道的位置,也常被两侧的其它管线阻隔,不能顺利的将用户的污水收集到管内;在竖向上,由于排水管道通常为重力流,不能随意弯折,而其它的压力流管道铺设在先,已占具了重力流管线的竖向位置,造成排水管在竖向上被阻,不能顺利排入水体”。

  查阅《济南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可以得知:“济南市
城市建设管理局是城市排水设施的主管部门。各区市政养护部门在市城建局领导下,负责本区规划范围内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按照城市排水规划凡属单位修建的公用或专用排水设施,以及单位经管的住宅区和里巷内的排水设施的维护,均由单位负责”。

  “这种分区分块分单位,缺乏统一管理的制度,使我们在城区规划设计时也很难搞出一个统一的排水系统。”一位市政规划设计人员评价道。

  耐人寻味的是,7月20日,青岛媒体刊发一篇新闻,指出青岛18日也普降暴雨超过77毫米,但城区很少出现积水。除了青岛山城地形和靠海优势外,报道重点指出“最早的排水系统是由德国人铺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个系统起点较高,最初的设计即为雨污分流制”。

灾难中的济南市民

  “我们真是年年生活在水深之中。”水屯路退休工人韩守禄指着他尚未干透的家说。

  韩守禄的一肚子火气可以理解,水屯路小区在济南几乎年年被淹。而就在今年7月18日,他和老伴带着自己5个月大的孙女,在水里整整泡了半宿。

  当晚19点过后小清河开始外溢,积水从门缝里哗哗地往屋里灌,屋内下水道也向外翻水。“一会儿我屋里就漂起来了,”韩守禄说,“我孙女躺在床垫上,床垫就在水里打转。”

  而孙女韩小雨的母亲、韩守禄的儿媳妇李春莲,此时正在从上班的六里山南路赶往回家的路上。出发前已经听说水大得能淹死人了,但她记挂着自己的孩子。

  公交车已经基本停运,她好不容易打了辆车,在洪水中东绕西拐,20点多才走到火车站,再也开不动了。李春莲打了一通求援电话,从110到119,甚至还有120,但所有的部门此刻都忙得几近失去控制。

  城建一位内部人员透露,在失控的3小时中,他们从防汛指挥机构接到的命令只能是:就近救援。

  此刻公交一公司司机刘欣驾驶的18路公交车也抛锚在南北向的民生大街上。这是一段很陡的斜坡,水流极其湍急,刘欣的18路车自重14吨,在水里算是一个安全岛。大街上水流裹胁着越来越多的小车向下漂浮,纷纷撞在18路车巨大的身躯上。小车内的车主们开始向车上呼救。

  刘欣打电话到总公司求援,但公司告知人员全散在外面,交通也瘫痪了,暂时没法救援。

  28岁的刘欣下车摸到水里,他是个身高近1米8体重180斤的壮汉,也只能扶着车艰难行走。从急流里的几辆小车内,刘欣前后拖出了五六个车主,一一护送到了自己的18路车上。

  道路西侧一辆面包车卡在人行道电线杆与行道树之间,车顶上的5个人也向公交车呼救。路边高台上的人群拿来绳子抛向面包车系成一条安全绳,刘欣再次下车趟水过去,拉着绳子把车顶上的人护送到对岸。最后一趟是个高个男子,刘欣实在没有力气把他托上高台,干脆蹲到水流中:“兄弟,拿我当梯子上。”

  高个男子下不去脚,刘欣急了:“都啥时候了还客气,你就踩着我上吧!”

  最后一个人爬上安全的路边高台,刘欣已经没有力气走回18路车,他已经在水里泡了两三个小时。他背靠着电线杆稳住身体,半蹲在水流中喘气。公交车内有人喊了一嗓子:“好小伙子,是个爷们儿!”

  从18点开始,在向北和向西两股水流汇聚的和平路历山路路口,交警和平民自动聚集起来,手挽着手站在十字路口,把两边冲下来的人捞起来。在这个水流尤其凶猛的路口,“如果不是这些人,那天会有很多死伤”,附近商业楼里的一名职员回忆。

  在城北铁路路桥涵洞,在济南做生意的重庆人叶发成反复潜入深水,一共救起了冲到涵洞下的6个人。他的解释仅仅是:“我在长江边上长大的,会游泳。”

  在3小时暴雨之中,当城市濒临瘫痪、无从寻求依靠之时,普通的济南市民却迸发出了全部的勇气、坚强和爱。有网友评论:这一天,我为济南而悲愤,但为济南人自豪。

  晚上20点,暴雨还在进行最后的肆虐,城市公交已基本停滞。急着见到孩子的母亲李春莲从火车站跑到北坦,找到了一辆自行车。这位勇敢的母亲,居然扛着车上了高架桥,沿着高架一路骑回了水屯。

  在水屯路上的最后几百米,她差不多是游着回去的。当她最终在齐胸深的水中摸进自家院子,喊开房门,已经是晚上23点。

  小区已经拉闸断电,李春莲摸到女儿,一把揽进怀里,她的公公和婆婆趟着水围拢过来,这一家人在这个灾难之夜奇迹般地团圆,除了睡得香甜的孩子,其他人都在黑暗中哽咽着哭了出来。













2007-07-17

读书破万卷,下笔不敢言

此句出自邹恒浦老师


术士与大师的区别或如此吧,一面是无知狂妄地乱言,一面是万般沉思地不敢言。

GDP是什么:你来我往

两个经济学家,在马路上散步,便讨论经济问题.甲经济学家看见了一堆狗屎,思索着对乙经济学家说。你吃了这堆狗屎吧,我给你100万块钱。乙经济学家犹豫了一会儿,但是还是经受不住诱惑,吃了那堆狗屎,当然,作为条件,甲经济学家给了他100万块钱。

过了一会儿,乙经济学家也看见了一堆狗屎,就对甲经济学家说:你吃了这堆狗屎吧,我也给你100万块钱。甲经济学家犹豫了一会儿,但是还是经受不住诱惑,吃了那堆狗屎当然,作为条件,乙经济学家把甲给他的 100万还了回去。

走着走着,乙经济学家忽然缓过神来了,对甲说不对阿,我们谁也没有挣到钱,却吃了两堆狗屎。。。

甲也换过神了,思考了一会儿说:可是,我们创造了200万的GDP阿!

2007-06-13

绿色“数据”

节能环保是一件细致入微的来不得笼统的工作。启动“绿色创新工程” IBM追捧节能》一文就透漏一些信息,摘录如下:

IBM早在1971年就开始了环境保护的工作,到1990年IBM的碳排放量已减少了40%,这次的“绿色创新工程”也是IBM关注环境所采取的一个步骤。IBM将每年投入10亿美元用于该项目,其中5亿美元用来建造数据中心,也就是说每年将新建约60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数据中心及智能化集成服务全球副总裁Steve承诺说:“虽然我们业务扩张,数据中心的面积加倍,但是我们所消耗的能源还是和今天是一样的。”

据IDC的估计,到了2010年数据中心的量会比2000年增加6倍服务器的量会增加达69倍,而能源消耗也会达到69倍之多。








2007-06-12

中国式的变态

今天学习可一个概念,中国式的变态:中国式的变态很有意思,就是喜欢把正常的事变成不正常的事,然后把它变成各种版本的流言进行热情高炽的讨论。(引自

2007-06-11

李嘉诚:品德好有能力的员工,应给予机会尽量发挥

“用人要看他的忠诚度和可靠程度、归依企业的程度,希望能够跟企业结合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这三样东西都是对的,我们企业会给他非常大的机会去发展。”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从我自己的经验得来的。知识不是你从大学那边拿的,现在世界每天都在变,变得非常快,各位同学(要)争取拿到最新的知识,我每天也都在争取。”

“就好像我今天讲的‘企业明星’,如果有真才实料当然对企业也是好的,他有真才实料又有魅力这一点对公司是不错,但是如果过分宣传的话……要看看你是什么 事业。假如你今天是做可口可乐,你也有团队,你用特别有名的‘事业明星’来发起他的事业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一个并没有真才实料的CEO,整天都是外面跑 跑,自己连自己的Homework都没有做好的话,这是最危险的事情。”

摘自:《李嘉诚:用人不难

基因牛奶—乳房变药房

曾溢滔院士透露正在培养转基因牛羊的乳汁,并非一般的牛奶羊奶,而是具有医疗保健效用的基因药物,这个新事物叫做“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据称申请了专利。有位老兄对此点评极为奇妙,这是将乳房变药房的伟大发明,呵呵。

众所周知,药品不同于保健品,保健品怎能做药。院士不做基础研究,却做企业商业产品研发,这不是抢他人饭碗嘛。看来国家投入到基础领域的研究资金间接转移支付到企业“创新”产品研究上的比例不少,这种隐性资金“挪用”怎么审计。

大陆“学者”:说话做事请像个“学者”

看到一条有趣的新闻《大陆学者: 请李嘉诚少说两句》,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6月9日在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金融合作论坛上表示:“李嘉诚、格林斯潘不清楚中国国情,不了解大陆股市,请少说两句”,一些海外人士包括经济学家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用市价减持国家股,以国外的经验规律来引导中国股市,经历上一场股市危机的教训,话语权一定要让了解中国国情的国内经济学家掌握

这是学者该说的话吗?!“话语权”是一个政治工具,一般是弱势群体用来争取说话的权利,还很少听说有人要大张旗鼓剥夺某人的话语权,这是个“创新”(或有人所宣称的“新创”),这理应该发个论文。

学术观点需要公平的争鸣,这即是常识也是职业原则,又何况这次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的实例,还谈不上什么理论或观点。另外,从案例发生到现在还没过10天吧,这就急着发言,偷偷问一声,做研究了吗?10天内就来一个案例研究,学术效率之高不得不令人躬身敬服。

慎思求真,这是学者的本分,这也可以判断哪些是真学者,哪些是假学者了。

该说时不说,不该说时乱说,一个字,“假”。

2007-06-09

谈压力,我们太普通

锵锵三人行在谈压力时表示“抵御压力,学做普通人”,“在国内每个人都有一种感觉要做个人物”,也提到一个例子,“许老师,我们花几年的功夫从内地什么地方考到北京,我们再写一个论文,这个论文将来能不能发表也还不知道,而我们将来找工作也是很大的问题,留北京没门,在大学里也没有,将来我们就是在出版社坐一个位置,我们花无数的精神,可是与此同时,他们看到有一些人上上电 视,或者做做什么东西红得不得了,比他们尊敬的老师还红很多。

我也凑一把热闹,转一个校园BBS帖,背景是在谈论一个博士自配氰化钾服毒自杀:

唉,博士压力实在太大
待遇不如保安
干的是教授博导的活
下面要带硕士本科生
还有发文章的压力
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的压力。。。


联想前年教育部的普通劳动者论,社会上认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来自自己的“自大”。是这样吗?!问题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大学生压力的根源:

不是因为“不普通”,而是因为“太普通”

就以在锵锵三人行中个案为例,那个研究生,发展的路线很标准,复习、考试、发论文、找工作,我们可知道,千千万万的研究生们啊,他们都是这样的,一个研究生的头衔,这还不普通吗。黄金时期已经过了,不会再有人仅凭一个研究生头衔额外获得什么,既然足够了,为什么还要普通的你。

教育部在标榜要培养所谓“创新”人才的同时,却要求他们“普通”呢?什么样的伟人可以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普通与创新统一体。对于“创新”人才,他注定不普通,他会有自己的意愿,这个意愿对他来说这是具体的,但一般对旁人来说这是天真,正因为这个过程,他要学会用浪漫燃烧压力,去拥有追求理想的勇气,将冲动与激情纳入现实之理性轨道,步步落实。

在这个竞争的世界中,存在两个体:
  • 一个使自己普通,躲避压力,避免自己的湮灭
  • 一个令自己不同,燃烧压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你会选择哪一个?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项,也或许有人认为这两个选项无理。

尾记:最近我有机会与几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一起工作,交流中发现他们有我们这代人所确实的理想和想法,虽然有些不成熟,但这是一个可贵的起点,对比所接触硕士生,他们中有些现实的过于可怕和幼稚,天真未必幼稚,但现实过了就是幼稚。对于我们这个复兴中的国度,

究竟什么,令我们太普通

2007-06-08

成就与态度

2007年6月比尔盖茨在哈佛演讲表示在此之后他们也将进入工作生涯,然而工作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要以职业成就来评价你自己,更多的考虑你为世界的不平等做了什么,你怎样对待那些和你毫无关系的人们。”

何谓工程素养,意外惊喜?意外事故?

鑫诺三号卫星整流罩残骸意外坠落在粤北深山广州宇航通讯公司总经理方修然称,一般火箭残骸在坠落大气层后通常会被严重焚毁,如此完整的整流罩在上天后又安然返回地面,并能保证 外形基本完好,这足以证明中国的有关航天材料材质非常先进,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方修然还说,通常卫星发射后残骸掉落地面都是在无人区,此次保留较完 整的整流罩被发现,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任何工程都会尽可能地穷尽一切技术措施和方案,避免意外状况
发生,这次坠落显然是“意外”,但没有遗漏的指出,没有责任的承担,却意外地证明了“航天材料材质非常先进”。

就如一次性内裤,假如我们用料精良,耐穿,百次不破损。但问题是,这还是一次性吗?这是多大的浪费。

工程素养就是如此?!

2007-06-06

规模与技术的组合远远重要于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重要吗?!这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最近有人提请商业模式也应像专利一样保护起来,跟风效应损害了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不利市场经济发展。诚然在最近一轮互联网风投中,例如Web2.0,这种模式的确不同以往,虽然定义一致有争议,但其核心是“经营用户自己创造的内容”。然而这场热潮已近顶端,此时逐渐会有创业者倒下来,他们每个人都很悲愤,因为毁掉他们的是这一窝蜂的“跟风”。

商业模式真的这么重要吗?这令人存疑。只要想到一个“主意”、“题材”,找到一家风投,在从市场上找到技术去实现这个伟大主意,中间,第二家风投会主动找你,你就获得成功了。显然,我们忽视了一点,之所以“跟风”的盛行,就意味着这个市场的门槛极低,用个时尚的术语,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IT领域,经常有人抱怨,技术发展太快,技术与软件的复制太容易,竞争异常残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遗憾的断定是我们从业者水平太低,功底不深而浮于面,其实任何技术都至少沉淀了10年或10年之上的时间,例如20世纪90年的Internet技术,2000年左右的搜索技术。

我们习惯于拿Baidu(百度)和Google(谷歌)作比较,作为一种国人的感受,我也感情上倾向Baidu,近两年Google在国内的市场“失利”,似乎也不断证明Baidu不断壮大。非常遗憾,我并不看好百度,现在百度的风光仅仅是沾搜索技术市场的投资势头。为什么?! 因为它缺少核心技术,而且搜索技术的影子太深,百度已经丧失5年前闷着头不断夯实、稳步布局的能力已不在,以至于百度缺少面对后5年竞争的基础设施布局。

我不担心无人质疑我的观点,但我仅是提醒一句,无限的繁荣往往是一个生命最后的绝唱。如果你愿意深入观察,就请关注Google在推出那些朴素的、原创性技术的速度,以及这些产品的品质。然而我们的百度有哪些原创性的技术?“更懂中文”吗?若存在的话,它们的间隔时间和速度是多少?不仅百度在这个时期,微软再次犯了战略性错误,最近微软和与Yahoo才朦胧地感觉,Google似乎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全球性涉及内容虚拟化基础设施布局,在这个方面,他们与Google的差距已是它们能力总和,甚至更多,他们会因此合并吗,这依然是个偶然,但差距的确已是必然。

至此,我观点一个核心结论“规模与技术的组合要远远重要于商业模式 ”。

规模×技术 >> 商业模式

PS: 有时间,我将会讨论一下“迷幻的创新”。

2007-05-29

漂亮的案例,法律界对学术争鸣的态度

2007年5月28上午,肖传国状告方是民(方舟子)名誉侵权案在北京市一中院宣判,市一中院判决方是民并未侵权。漂亮,表明了法律界对学术争鸣的态度,对学术争鸣起到促进作用。学者应该宽容而善于接受否定性意见,更应该在操守上表达自己的否定性意见,双方彼此不应有“面子”上的问题。

判决书摘抄如下:

“本院认为,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故判定公民的名誉权是否受到损害,依据是他人是否对其使用了侮辱、诽谤等方式。同时,公民的言论自由亦为法律所保护,公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亦不受法律追究。对于公众人物公开进行否定性评价,属于正当的批评及争鸣范畴。无论批评或争鸣的观点是否成立,即是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均不构成对批评或争鸣的相对人的名誉权的侵害。就批评或争鸣文章使用的言辞而言,过激的言辞,一般也是可以允许的。

“本院认为,职业身份为公民在社会中所从事职业的称呼,任何合法职业不论其属性如何,其称呼均不会对公民的名誉构成侵犯。肖传国的职业身份为医学教授,该职业身份不论在中国,或是美国,均是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方是民在访谈录对肖传国的职业身份所提质疑仅为是否为美国全职教授,故该种质疑不论是否准确,均不会对肖传国的名誉构成损害。至于方是民就肖传国的职业身份是否符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当选标准的认识,因评选标准的制定归属有关部门,方是民并非评选委员会成员,其看法仅属个人看法,属正当的言论范围。”

“本院认为,论文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仅为评价学术成果的标准之一。但论文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只关乎学术水准问题,由此产生的争论应在学术范围内澄清,他人对此发表的见解与评论属学术评价问题,而非法律问题。”

“本院认为,“肖氏反射弧”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提法有据可查,对肖传国的“反射弧”相关理论提出异议在学术上是允许的,该种理论在业界被认可的程度为纯学术探讨与争论问题,学术上的争论与分歧应在学术范围内解决,而非依靠法律来解决学术分歧问题。”

“综上所述,在整篇访谈中,方是民虽使用了诸如“夸大”、“冒充”、“自吹自擂”等令人不快的词语,但该用语仅属于一般性过激的言辞,该访谈中并未出现侮辱、诽谤的用语。同时肖传国作为知名教授、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亦应接受学术界及社会对其学术水准所发出的质疑之声,即便言论有所过激,亦应保持一定的宽容度,以保持正常的争鸣氛围。”

2007-05-26

湮灭与新生

没有自我否定,就没有开放的包容,
没有包容必然走向封闭,
这便产生了激进与保守两派,
两派均坚定地认为拥有真理,
自我因真理而自我撕裂,
最终自我湮灭。
。。。。。
新自我诞生了,无知令其获得无限生机,
对无知适应的路程开始了,
。。。。。
对无知的恐惧,令其鄙视无知
它有一个梦想,有朝壹日拥有真理
不知不觉满足于已知,而认为拥有一切
真理就是一切
。。。。。
没有自我否定,就没有开放的包容,
。。。。。

2007-05-16

事件跟踪:“筋膜学”

(按:好热闹的新闻媒体,两封公开信却依然未引起他们的兴趣,静心等待迟到的热闹)

构建出“串珠状结构”?要吸取“凤汉小体”的教训

人体解剖学工作者 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世镇

可能是“筋膜学”网站引起了科技界的关注,提出一些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不少人士按图索骥,依照相关文献所列,跟踪询问第二作者钟世镇。这样一来,我接到不少前来质疑“筋膜学”成果的原始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本来像我这样年纪的资深院士,应该是“老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不得不要发表个人声明。声明刊出后,有些网友可能有所误解,认为这个声明有失院士“大家之气”,不要全面否定一个新学说的提出,也不要以为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甚至认为院士哪有时间去撰写什么声明,无外乎是下人所为。为此,我觉得还得说明一下,若有可能,尽量化解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原林教授构建出与人体针灸经络相似的“串珠状结构”,如果属实,那就是震动国际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有可能解决经络穴位千古之谜。可惜,那些所谓筋膜集中点的标记是人为的、主观臆测的,然后用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加以透明化处理得出与人体针灸经络相似的“串状结构”。由于在技术方法上是不严密的,不客观的;基于错误的方法学,所得出的结果就不可靠,不准确。这种构建结果就不科学,就不可能被重复,不能够被反馈检验。但是,这个结果有极大的欺骗性和风险性,如果不幸以讹传讹,就会重蹈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覆辙,有可能造成国际性的科技丑闻。

所以,被署名为这种轰动性成就的第二作者钟世镇,看来必须加以声明,如果不加声明,就等于默认了这种事实。这已经不属于院士有失“大家之气”的宽宏与否的问题,是事关科技领域中的人格和真伪是非重大问题。所以我必须声明:两篇属于冒名和伪造署名的论文,要求取消署名,不负文责。由于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研究已经通过2007年国家“973”课题立项初评,将来能否通过终审立项现在不得而知。由于我本人不愿意再陷入自己不认同的工作,但是“筋膜学”网站上所造的声势,已经给人们造成了所谓“筋膜学”从开始构思、探索研究到取得了惊人成果过程中,都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支持的假象。为此,我也必须声明,所谓“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和“筋膜学”的提出,纯系原林教授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我的观点。我作为人体解剖学工作者,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的组长,有必要就我的专业所了解的情况加以说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人体形态学研究还寻找不到与人体经络相似的“串珠状结构”之前,是不可能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构建出来的。这不是对新发现持保守落后的思想问题,是必须先要解决形态学依据,然后才有可能加以数字化的科学方法问题。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我并没有全面否定一个新学说的提出,其实我在原来声明的第三点上,只是提示一下,“筋膜学”并不是原创性学说,避免有人利用所谓最新原创性的幌子进行欺骗;这仅是众多已有的关于中医理论的假说之一,可以百家争鸣。在这里,我还要重申,在大胆假设和探索前进时,绝不允许搞假材料、假结果。科技的发展必须鼓励探索,探索过程,但要十分严格地选用可靠的、准确的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必须要经得起实践反馈的检验,绝对不能够用不可靠、不可信的结果、哗众取宠。还是鲁迅先生的老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2007-5-16

不安的初夏,愿走去的人们平静

这一周来陆续听到有学生选择跳楼结束自己,是清华、北师、农大、人大的不幸(部分消息未作证实),想起北航蛙声一片的荷花池,它已是两位兄台归宿,如新(楼)亦如此。谈他们不负责任也好,谈他们抑郁症也好,谈心理教育也好,谈意外状况也好。我只是想说,先听一下,咚咚,噗噗,一个个当当的生命敲打这片繁华的大地,这阵阵声音难道还不能敲醒沉睡的我们吗?!我们没有睡着而是沉醉。

论坛里有人问这是为什么?是咒怨?

或许原因很简单,

走到博士的,骨子里偏执的多,越走越偏执,
事实上,对静心地深入地去做研究,
偏执是件好事,
偏执地去追逐理想信念。

然而,
不幸的社会,
那些开始就打算混文凭的人们,他们很安全地获得其所要的,
不公平就有了
也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
自然集体贬值,互不信任,人才流通风险增大

无论是谁,走到最后,现实与期望落差最大
俗话说,爬的越高,摔的愈狠
对于有准备的,这是摔打磨练
对于没准备的,这是自我凄绝抛弃,心死
心死的人们啊,有个选择,从娼或立贞洁牌坊
但憔悴的心已无力再做选择

如果爱是令人免于恐惧
爱在何处?

(注:以上文字不属于过去或将来的观点,仅是此时个人感触)

2007-05-14

钟世镇院士关于“筋膜学”研究的声明

钟世镇院士关于“筋膜学”研究的声明

2007年4月11日,中国工程院发函对某院士“论文事件”进行通报,按“全体院士要以此事为鉴,吸取教训,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并加强对助手和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的教育”的要求,鉴于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研究及其“成果”已造成的不良影响,钟世镇院士有必要公开声明。

2007年4月中旬,钟世镇院士受到他人询问“筋膜学”的研究进展,并被质疑“筋膜学”网站上有关“筋膜学”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原创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经登录www.fasciaology.com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网站仔细浏览,认为该网站所转载的论文多处冒用钟世镇院士的署名,并故意给读者造成原林教授的所谓“筋膜学”,从开始构思、探索研究到大张旗鼓地公布取得的“所谓成果”,都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钟世镇院士的支持、鼓励和协作的假象。

一、 有两篇属冒名和伪造署名发表的论文,钟世镇院士要求取消署名,并声明不负文责

在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网站上,有两篇在发表前后都未将内容告知钟世镇院士就署其为第二作者的论文:1.原林,钟世镇.人体自体检测与调控系统(筋膜学)――筋络有关的解剖学基础.天津中医药.2004.21;5:350-395;2.原林,钟世镇.中医筋络理论的物质基础――结缔组织,筋膜自体监控系统.中国基础科学.2005,3:44-47。第一篇文章系冒名发表,第二篇文章系伪造署名(原作者为原林、焦培峰、唐雷、黄文华)。但在网站上,在英文摘要中,居然钟世镇是第二作者,在此声明这是纯属伪造的署名,并声明不负文责;

二、 所谓“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的发现和“筋膜学”的提出纯系原林教授的个人行为,并不代表钟世镇院士的观点

2003年,为探索“数字人”技术和成果的应用,钟世镇院士赞成原林教授用数字化技术去探讨中医相关理论的尝试,并同意作为第十作者署名,在《解剖学报》2003年35卷4期发表题为《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一文,以鼓励原林教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探索。

随着原林教授开始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了大量不同领域的并不新鲜的资料,用主观臆测替代客观试验,特别是用人为干预手段所标记的筋膜集中处,将勾勒分割的结缔组织重建绘制出“躯干筋膜重建图”、“上下肢筋膜重建图”等等,并宣称通过数字化技术,重建出与上肢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下肢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相一致的实际上是结缔组织的所谓形态学结果,解决了经络穴位的千古之谜。钟世镇院士就此对原林教授的这些科研方法不严密、客观依据不准确的“成果”提出过异议,并告诫:这样的结果,言轻了是科学态度不严谨,结果不可信;言重了是打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和发掘弘扬祖国医学的旗号,用弄虚作假的手段哗众取宠谋取名利。同时向原林教授表明不得再在其有关筋膜研究的文章中署“钟世镇”之名。并向此后继续移花接木,冒用钟世镇主编书目为参考文献的《中国科学导报》编辑部等发了更正函。

三.“筋膜学”不是原创学说,是众多已有的关于中医理论的假说之一,可以百家争鸣

在经络的形态学依据未能解决的当代,是绝对不可能用数字化技术重建出来的。一直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段对祖国医学这块瑰宝,进行了大量的、扎实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建立了中医本身的“脏腑学说”、“阴阳学说”等,还引进现代技术创建了“神经调控学说”、“神经体液学说”、“结缔组织相关学说”、“光-气学说”、“经络隔膜学说”、“经络经筋学说”、“生命空间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生物场论学说”、“电磁光波学说”等等,并成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对学说进行艰苦卓绝的求证和探索。

同样,“筋膜学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江阴市的陈超然中医师提出的。至于“筋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在实现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则早已被许多研究者认同,能否作为“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最后,作为解剖学工作者和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钟世镇院士声明,不认同能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重建出没有形态学依据的经络;更不认同有所谓的、与经穴有关“串珠状结构”的存在。因为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如果还有任何与经穴有关的,未被发现的形态学结构的存在,除了病变或变异组织,否则是不可能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教训应当记取,不应重蹈覆辙。

声明人:钟世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体解剖学工作者
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 2007年4月30日

(XYS20070513)

2007-05-13

穴位,筋膜支架(拭目以待)

今看到新闻南方医科大学国家863“数字人”项目课题组组长原林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说法:他认为人体组织存在一个筋膜支架,成为人体的第十个功能系统——检测与调控系统,这也是针灸的穴位所存在的载体,全部穴位均分布在人体不同深度的筋膜结缔组织,通过计算机软件的透明化处理可以构建出与人体针灸经络相似的串珠样结构。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将中国传统医学经验转化到现代医学中。不知如何检索其公开发表的论文,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也有些好奇。

2007-05-06

命令与显性指标的组合或许糟糕地一塌糊涂

人们倾向于寻找局部利益最大化,会针对所提出的指标,找到一些“优化”的方法来完成,令人遗憾的结果是经常忽视了真正想让他们做的事情。除非有意需要这些“优化”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急功近利的达到目标,否则就需要将指标进行隐性化,而且需要创造更多的指标以提高组织的可见度。很自然地这种隐性的、多样的指标体系与多数人所追求的统一的、明确的指标是相互对立的,以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倾向后者而以发展为目的的则倾向前者。

2007-05-04

中国的教育啊,你被阉割了吗?!

2006年12月份香港城市大学内地学生为取佳绩行贿而入狱的事件没过去多久,杜克大学富科(FUQUA)商学院的20多名中国MBA留学生因有作弊嫌疑而接受调查(参见新语丝XYS20070504),结果八个开除,五个停学,六个被罚重修。

可悲的是,谈“诚信”、谈“操守”已经成了实现某种目的手段或途径,更可悲地那些已寥寥可数的诚信之人却活的更为艰难,因为他们生活、工作资源被挤占,活在所谓既得利益者的阴影下。他们还能支持多久,不清楚。


2007-05-01

身体

凤凰网上看到这句话,“身体在道德领域中是罪恶,在真理领域中是错觉,在生产领域中是机器”,该句在《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和主体》文中出现并解释,“这一切都将身体局限于生产性的劳作中,身体只有在劳作时才能醒目地存在,也就是说,身体只能作为一种工具性机器而存在:要么是生产性工具,要么是生殖性工具”。

依然没有弄清楚引用的出处和背景,有机会需要读一下汪民安主编的《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以及Michel Foucault的《What is Enlightenment?》,了解一下Michel Foucault的“身体政治(body politics)”。

2007-04-30

缘即善

在校园网上流传一个故事《生命的角落》,内容大致:一个从小心地善良的女孩A,一心同情、帮助、资助和挂念一个同龄的女孩B,因为这个女孩B说自己被强暴怀孕。多年后一个偶然的事情,让善良女孩A发现,女孩B竟然是利用怀孕而博得路人的同情。然而,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她从15岁开始就利用这种方式来乞讨,而且在生下小孩后将小孩扔掉或遗弃,甚至杀婴。善良女孩A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但女孩B留下一句话“如果我是你,我也很善良”。

故事无论是真是假已不重要,这或许可以看作对善的鞭击,令施善者
痛或觉醒。苦痛或根源于沉迷于对施善的结果回味。

要施善,就不要考虑因果,而是一次缘份。
向善者施善是善,向恶者施善亦是善。
救助、感化以及助纣皆为缘,彼此的缘份,彼此的施善。
缘即善。

2007-04-29

静蕾字体,字体多才好

爱谁谁的徐静蕾不愧是才女,在方正的策划下推出了“静蕾字体”字库。虽然我属于那种没品味的人,不懂得欣赏字画诗歌,自然对字体不敢做评论,但还是忍不住说点,感觉字体挺活泼、静雅的。

徐静蕾既然是在所谓演艺圈中混的,无论何种事情自然免不了被扣上炒作、追星的小帽子。其实,这么多年来,系统字体应该多样点,就哪几种字库不免显得有些枯燥,微软似乎发现这点,在新版操作系统vista开始使用微软雅黑。我们既能接受微软仿宋、微软雅黑,为什么不能接受静蕾字体呢?既然有人有能力做个字库,那就做个,好不好用,接不接受,这还是要看用户自己的,这与明星身份无关,只要不强破我选择即可。打个比方,要是微软强迫我使用静蕾字体而不是微软雅黑,我估计要起义反抗啦。

2007-04-28

无论是怨恨还是宽容都是针对活着的人

对比承熙赵与马加爵,承熙赵是幸福的,因为他获得了美国社会的宽恕,他的家人得到的不是仇恨而是同情、宽容和保护。
引用承熙赵墓前的一份悼词:“承熙,我希望如果我将来遇到像你这样的人,我会有勇气和力量去伸出援手,改善他或她的生活境况。我希望你的家人能克服你的作为带给他们的苦恼。希望你对其他那么多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尽快复原,而这类事也绝不再重演。希望许多人心中对你的怨恨化为宽恕。”

怨恨者鄙视宽容者,因为他们认为宽容者伪善、懦弱而无义;

看客们鄙视宽容者,因为他们认为宽容者不再精彩;

宽容者拥有勇气而战胜自己,使活着的人免于恐惧。

2007-04-26

媒体应自律,“专家解读”应指专家名

“身份通”要推广,不乏广告,例如《网友担心身份通泄露隐私 专家解读保密措施》一文。引述该文一句:“...昨天,相关专家就一些网友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这些专家是谁?都是那些单位的?专业领域是哪?通看全文无一处说明。不禁让人联想到类似“不育”、“牛皮癣”及“丰胸”等电视传销广告,在屏幕上一坨坨的不知名专家大肆讲解功效。

无良商贩们善于利用老百姓对专家的崇拜,媒体无良不敢说,但应专业一点吧。引入专家评论或解读应交代:专家姓名、所在单位、专业领域,发生时间和地点。既然是专家就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2007-04-24

伪人本:2B铅笔影响有这么大吗?

给考生配支2B铅笔有多难》一文折射出了痛苦的考试文化。我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图填答题卡,我相信当时的读卡机肯定没有现在的先进,但当时我对2B铅笔并不怎么在意,有时也会用HB,铅笔也没换几支。

文中建议考试给准备铅笔,单支铅笔没有多少钱,但要是次次考试都要准备,浪费多少,除了答题卡,好像很少用铅笔的。 现在的读卡机对铅笔的要求这么苛刻吗?!我们的光学识别技术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

此外,文中更折射一个惨痛的大背景,即我们宁愿相信机器,而不相信人,“标准化”考题为什么会这么多?到底谁在偷懒?学生不是零件,但我们教育部门将学生以作为齿轮来培养、打磨,机械化检查质量。不得不承认,标准化考试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这对它的流行帮助很大,但实际上,它应叫做“机械化考试”更为合适。

伟大教育部门啊,若真地要追求学生的人本,那就禁止“标准化”考试吧,学生,个个鲜活的生命,彼此不同而美丽,孕育着国家希望。

某个时候,学生或家长不再为标准化考题而准备2B铅笔,我相信教改有希望了。

对工程师的两点基本要求

昨天参与了一个硕士研究生的讨论课,指出作为工程师应具有的两点基本要求:
  1. 严格于已有规范,严格于已知规范;
  2. 若无可依,着手直接,落于简单,分析实践,提出问题补充规范。
现在全社会大谈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我很难想像一个所谓的创新人才,不知“严格”与“简单”的含义的人,他是如何与他人工作的,除了无知狂妄,我没有看到什么。

创新,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创新吗?对于一个具体实践,也就有1%新想法,保守?我还有些担心夸大呢!一个研究性的项目似乎真实创新的东西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有时候很难区分,我们是被“简约的美丽”所吸引,还是被“奢侈的性感”所勾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