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30

缘即善

在校园网上流传一个故事《生命的角落》,内容大致:一个从小心地善良的女孩A,一心同情、帮助、资助和挂念一个同龄的女孩B,因为这个女孩B说自己被强暴怀孕。多年后一个偶然的事情,让善良女孩A发现,女孩B竟然是利用怀孕而博得路人的同情。然而,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她从15岁开始就利用这种方式来乞讨,而且在生下小孩后将小孩扔掉或遗弃,甚至杀婴。善良女孩A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但女孩B留下一句话“如果我是你,我也很善良”。

故事无论是真是假已不重要,这或许可以看作对善的鞭击,令施善者
痛或觉醒。苦痛或根源于沉迷于对施善的结果回味。

要施善,就不要考虑因果,而是一次缘份。
向善者施善是善,向恶者施善亦是善。
救助、感化以及助纣皆为缘,彼此的缘份,彼此的施善。
缘即善。

2007-04-29

静蕾字体,字体多才好

爱谁谁的徐静蕾不愧是才女,在方正的策划下推出了“静蕾字体”字库。虽然我属于那种没品味的人,不懂得欣赏字画诗歌,自然对字体不敢做评论,但还是忍不住说点,感觉字体挺活泼、静雅的。

徐静蕾既然是在所谓演艺圈中混的,无论何种事情自然免不了被扣上炒作、追星的小帽子。其实,这么多年来,系统字体应该多样点,就哪几种字库不免显得有些枯燥,微软似乎发现这点,在新版操作系统vista开始使用微软雅黑。我们既能接受微软仿宋、微软雅黑,为什么不能接受静蕾字体呢?既然有人有能力做个字库,那就做个,好不好用,接不接受,这还是要看用户自己的,这与明星身份无关,只要不强破我选择即可。打个比方,要是微软强迫我使用静蕾字体而不是微软雅黑,我估计要起义反抗啦。

2007-04-28

无论是怨恨还是宽容都是针对活着的人

对比承熙赵与马加爵,承熙赵是幸福的,因为他获得了美国社会的宽恕,他的家人得到的不是仇恨而是同情、宽容和保护。
引用承熙赵墓前的一份悼词:“承熙,我希望如果我将来遇到像你这样的人,我会有勇气和力量去伸出援手,改善他或她的生活境况。我希望你的家人能克服你的作为带给他们的苦恼。希望你对其他那么多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尽快复原,而这类事也绝不再重演。希望许多人心中对你的怨恨化为宽恕。”

怨恨者鄙视宽容者,因为他们认为宽容者伪善、懦弱而无义;

看客们鄙视宽容者,因为他们认为宽容者不再精彩;

宽容者拥有勇气而战胜自己,使活着的人免于恐惧。

2007-04-26

媒体应自律,“专家解读”应指专家名

“身份通”要推广,不乏广告,例如《网友担心身份通泄露隐私 专家解读保密措施》一文。引述该文一句:“...昨天,相关专家就一些网友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这些专家是谁?都是那些单位的?专业领域是哪?通看全文无一处说明。不禁让人联想到类似“不育”、“牛皮癣”及“丰胸”等电视传销广告,在屏幕上一坨坨的不知名专家大肆讲解功效。

无良商贩们善于利用老百姓对专家的崇拜,媒体无良不敢说,但应专业一点吧。引入专家评论或解读应交代:专家姓名、所在单位、专业领域,发生时间和地点。既然是专家就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2007-04-24

伪人本:2B铅笔影响有这么大吗?

给考生配支2B铅笔有多难》一文折射出了痛苦的考试文化。我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图填答题卡,我相信当时的读卡机肯定没有现在的先进,但当时我对2B铅笔并不怎么在意,有时也会用HB,铅笔也没换几支。

文中建议考试给准备铅笔,单支铅笔没有多少钱,但要是次次考试都要准备,浪费多少,除了答题卡,好像很少用铅笔的。 现在的读卡机对铅笔的要求这么苛刻吗?!我们的光学识别技术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

此外,文中更折射一个惨痛的大背景,即我们宁愿相信机器,而不相信人,“标准化”考题为什么会这么多?到底谁在偷懒?学生不是零件,但我们教育部门将学生以作为齿轮来培养、打磨,机械化检查质量。不得不承认,标准化考试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这对它的流行帮助很大,但实际上,它应叫做“机械化考试”更为合适。

伟大教育部门啊,若真地要追求学生的人本,那就禁止“标准化”考试吧,学生,个个鲜活的生命,彼此不同而美丽,孕育着国家希望。

某个时候,学生或家长不再为标准化考题而准备2B铅笔,我相信教改有希望了。

对工程师的两点基本要求

昨天参与了一个硕士研究生的讨论课,指出作为工程师应具有的两点基本要求:
  1. 严格于已有规范,严格于已知规范;
  2. 若无可依,着手直接,落于简单,分析实践,提出问题补充规范。
现在全社会大谈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我很难想像一个所谓的创新人才,不知“严格”与“简单”的含义的人,他是如何与他人工作的,除了无知狂妄,我没有看到什么。

创新,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创新吗?对于一个具体实践,也就有1%新想法,保守?我还有些担心夸大呢!一个研究性的项目似乎真实创新的东西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有时候很难区分,我们是被“简约的美丽”所吸引,还是被“奢侈的性感”所勾引。

2007-04-23

悼词,活着的对话

对活着的安慰,摘《有人写悼词对凶手赵承熙表示宽恕和怜悯》三段悼词:

我只是要你知道,我并不对你感到愤怒。我不恨你,我感到很遗憾的是你不能寻求到协助和安慰。

承熙,我希望如果我将来遇到像你这样的人,我会有勇气和力量去伸出援手,改善他或她的生活境况。我希望你的家人能克服你的作为带给他们的苦恼。希望你对其他那么多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尽快复原,而这类事也绝不再重演。希望许多人心中对你的怨恨化为宽恕。

知道你陷入绝境中得不到你需要的援助,我感到很难过,我希望你的家人假以时日能获得安慰和复原。


仇恨结束于自我的审度。

伪人本:没有气派的一流大学

欣赏露微的点评《没有气派的一流大学》,感谢她,让冠冕堂皇的说明变得黯淡无光。

前不久哈佛的一个学生团体搞了一次关于中国的研讨会,请来了几位来自中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对方的派头很大,一定要用礼宾 车接送,还提出,要安排至少有五百人参加的专场演讲,这让主办团体的几个学生哭笑不得,礼宾车只要花钱还可以解决,听众,在美国的任何一家大学,来不来 听,那是别人的自由选择。

看来还是北大深明中国国情,没有五星级酒店,又如何体面地举办有影响力的报告会,招待那些著名和重要人物呢?

而他们都是一个人开着车来,或者走路过来,然后一个人离去,除了那些政要,要按照国际惯例配备保镖,其他的人,从来没有看到过前呼后拥的情形,如果讲者来自中国并且有点点级别,一个人的演讲,随从前前后后一大批,确实声势浩大。

没有五星级酒店,没有宏伟壮观的报告厅,并不是说这些学校没有钱,哈佛每年的预算三十亿美元,这些钱都花在那里了?花在了 学校本身的教学上面,确保可以吸引人才,提供完善的科研设施。虽然这些钱主要来自学费收入以及捐助和投资收入,但是开支账目依然公开,而且有监管的委员 会。

那里的研究大楼从外面看是令人骄傲的,在美国根本看不到这样大手笔的高大建筑,但是走到里面,实验室里面的凳子 的高度,让人根本不能坐下来工作,地上铺着漂亮的大理石,但是却忘记了,只要有一滴水,实验人员就会摔倒,最重要的,实验室没有通风设备,完全忘记了,万 一实验室出现状况,如何确保人员安全。
(注:我个人曾亲身经历一个标准滑倒动作,由垂直变为水平,垂直下落,也算是无意做了一个小学物理实验,呵呵;每次向图书馆建议购买电子全文库,图书馆却总是抱怨没有经费,就这样一年两年下去了;路修了再修,楼装了再装,主楼、新主楼就地拔起)


面子啊,虚伪的面子啊,你何时变为骨灰,撒遍祖国的江河
人本啊,向往的人本啊,你何时成为基石,而无意你的存在

2007-04-22

这年头不缺荒唐新闻,指纹考勤上课

恭喜高校教改又获“突破”(参见《邵建:学生上课还需要验明正身?》一文)。

劳烦问高校领导,在外出考虑时,是否费工夫做了调研分析用考勤机的一般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学生为什么逃课?领导们可否再屈就调研一下,学校里逃课率高的课程都是什么课程?那些任课老师的口碑如何?

2007-04-20

平静祷词

主啊!
    赐给我平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
    赐给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赐给我智慧去辨识其间的差异。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einhold Niebuhr,1943

2007-04-19

身份通,你会令“身份盗用”黑市繁荣发展

突然看到身份通(http://www.id5.cn/)开通了,从备案登记查得该网站是经营性质。这令人毛骨悚然,混乱的国内互联网会由此更加地混乱,经营身份是一个危险行业。

或许有人不屑地说,“不就是隐私吗?我没什么可隐藏的”,我只能遗憾的回答:“对不起,相比较来说,隐私已经不是要讨论的主题了,而是身份盗用”。

身份通技术令人担忧,它仅仅增加了一点填报虚假身份难度,那些所谓专家们设想提高互联网“真实性”和“安全性”的伟大构想是不会成功,相反会大大增大社会成本而使互联网更加脆弱,不良用意会使得此类记录“T(空格)本人姓名(空格)身份证号”具有一个不错价格,在黑市中流通, 身份盗用会盛行。

请想像一下,一个身份被盗用后,身份被盗者会怎样保护自己?我们如何处理身份强盗?我们会将这个无辜的被盗身份加入“黑名单”吗?重新办理身份证?重新起新名字? 我们可以换掉手机号,我可以换掉电子邮件,但在没有国家补偿的情况下我们能轻易地换掉身份吗?

请珍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

2007-04-18

沟通的秘密:由内而外,自我对外界的感触

我们经常抱怨“沟通是如何的困难”,这自然令人对沟通有着一种敬仰的向往,因为沟通令人愉快,犹如天堂一般。在抱怨难以沟通时,或许我们忽视一个事实,自我更偏向外界对自我的适应,而非自我对外界的适应和触摸,前者是由外而内,而后者是由内而外。

我们一直宁愿相信沟通是双向的,对等的,互补的,而忽视甚至鄙视单向的沟通。不幸地,沟通是单向的,源于自我对外界的感触。只有交互双方,因彼此沟通感触相同而触发后续的交互以使沟通一致延续时,我们才感到快乐,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所期望的,这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沟通”。

因此,沟通的困难,不在于对方和渠道,而在于自我感触的方式。沟通单向性本质在结构上似乎更为简单,然而,简单不总意味着可以轻易实现,这就是沟通的困难。

2007-04-04

有一类人是“媒虫”

最近的媒体越来越不守规矩了,尤其是网络媒体,怎么吸引眼球怎么干,好听一点,这就是眼球经济。不知是有意的还是无意,媒体塑造了一群人。

有一类人本来属于自生自灭,
然而当有了媒体后,他们成了媒体小虫,寄生于此,
无论有多少人呕厌,却活得逍遥,在你面前区区扭扭。

2007-04-03

知识管理,你还被忽悠吗?

今天一早看到篇文章《挖掘创意》,这篇文章本身很是普通,但却可以借此说些事情。

无论是挖掘创意还是挖掘知识,这些过程都是不可行的。文中一位副教授的言论更是有趣,“企业的创新管理是将企业中个人的创意、火花、点子收集起来,形成好的概念,之后形成好项目,好的研究成果再通过确认、发布,变为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而成为企业的商业秘密并在企业中进行跟踪和推广的过程。”,这看似很建设性的意见,然而欺骗性很大,因为企业听着好听做起来难

摘几句:
  • “每天早上,当天狮财务部门主管打开电脑,向所属员工发出第一封“早上好”的待办事项邮件时,这个挖掘创新的过程就开始了。”
  • “这个创新的过程需要IT系统的支撑。”
  • “通过类似“超女”的PK方式或日常沟通而产生创意,通过IT手段建立的各种内部电视频道或企业门户,则成为这种沟通方式的主要载体”
  • 青岛啤酒“知识经营”。
  • 天狮的“与集团的专家网络联结在一起”。
  • “将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 “同济同捷通过一套KDA(Knowledge Driven Automation,知识驱动自动化)的IT系统,“留住”了设计师的创意”

实际上,以目前多数企业的基础,知识管理无法深入开展,即使在国外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实践。然而遗憾的是,在国内学术圈、咨询圈、IT厂商甚至企业自己都在忽悠(炒作)这个“新生事物”。知识管理是新东西吗,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自企业信息技术普及,在80年代后期就有这个概念了,95年后,知识管理的概念快速普及,2000年引入国内,通过这段历史希望有人能够清醒些。我也博士攻读伊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调查和实践,我个人更希望企业能够踏下心来做些事情,务实的搞好自身能力。

另外提一下,为什么企业自己也要忽悠,因为企业也要打形象牌,这是目前市场宣传需要,因为存在一个大众心理,“有先进管理技术的企业自然比那些没有这些技术的强”。

有句忠告,“越是想偷懒,而且这又很容易偷赖,这就要警惕!因为事情背后很复杂”。还有,“创意对企业发展很重要,却不必要很多,有一、两个适用的创意,这对企业就受用不少了”。另外,如果一家企业自称每天都有很多创意,我就要开始怀疑这家企业的效率了。原因很简单,从一个想法到一个能买得不错的产品,大家知道这很不容易,中间要花费很多成本,付出相当多的精力甚至牺牲一些利益,不但如此更为重要,要将更多少的意志集中一点,这比创意收集更难

2007-04-02

空乏、倦累、乐观

一个人长时间坚持一件事很难,这是因为一切任由消耗不止,而令人恐于何时殆尽,志毅的烦忧甚于周身的倦累,唯有的方法,拥有将自我审置面前的乐观,积累渡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