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9

漂亮的案例,法律界对学术争鸣的态度

2007年5月28上午,肖传国状告方是民(方舟子)名誉侵权案在北京市一中院宣判,市一中院判决方是民并未侵权。漂亮,表明了法律界对学术争鸣的态度,对学术争鸣起到促进作用。学者应该宽容而善于接受否定性意见,更应该在操守上表达自己的否定性意见,双方彼此不应有“面子”上的问题。

判决书摘抄如下:

“本院认为,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故判定公民的名誉权是否受到损害,依据是他人是否对其使用了侮辱、诽谤等方式。同时,公民的言论自由亦为法律所保护,公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亦不受法律追究。对于公众人物公开进行否定性评价,属于正当的批评及争鸣范畴。无论批评或争鸣的观点是否成立,即是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均不构成对批评或争鸣的相对人的名誉权的侵害。就批评或争鸣文章使用的言辞而言,过激的言辞,一般也是可以允许的。

“本院认为,职业身份为公民在社会中所从事职业的称呼,任何合法职业不论其属性如何,其称呼均不会对公民的名誉构成侵犯。肖传国的职业身份为医学教授,该职业身份不论在中国,或是美国,均是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方是民在访谈录对肖传国的职业身份所提质疑仅为是否为美国全职教授,故该种质疑不论是否准确,均不会对肖传国的名誉构成损害。至于方是民就肖传国的职业身份是否符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当选标准的认识,因评选标准的制定归属有关部门,方是民并非评选委员会成员,其看法仅属个人看法,属正当的言论范围。”

“本院认为,论文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仅为评价学术成果的标准之一。但论文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只关乎学术水准问题,由此产生的争论应在学术范围内澄清,他人对此发表的见解与评论属学术评价问题,而非法律问题。”

“本院认为,“肖氏反射弧”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提法有据可查,对肖传国的“反射弧”相关理论提出异议在学术上是允许的,该种理论在业界被认可的程度为纯学术探讨与争论问题,学术上的争论与分歧应在学术范围内解决,而非依靠法律来解决学术分歧问题。”

“综上所述,在整篇访谈中,方是民虽使用了诸如“夸大”、“冒充”、“自吹自擂”等令人不快的词语,但该用语仅属于一般性过激的言辞,该访谈中并未出现侮辱、诽谤的用语。同时肖传国作为知名教授、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亦应接受学术界及社会对其学术水准所发出的质疑之声,即便言论有所过激,亦应保持一定的宽容度,以保持正常的争鸣氛围。”

2007-05-26

湮灭与新生

没有自我否定,就没有开放的包容,
没有包容必然走向封闭,
这便产生了激进与保守两派,
两派均坚定地认为拥有真理,
自我因真理而自我撕裂,
最终自我湮灭。
。。。。。
新自我诞生了,无知令其获得无限生机,
对无知适应的路程开始了,
。。。。。
对无知的恐惧,令其鄙视无知
它有一个梦想,有朝壹日拥有真理
不知不觉满足于已知,而认为拥有一切
真理就是一切
。。。。。
没有自我否定,就没有开放的包容,
。。。。。

2007-05-16

事件跟踪:“筋膜学”

(按:好热闹的新闻媒体,两封公开信却依然未引起他们的兴趣,静心等待迟到的热闹)

构建出“串珠状结构”?要吸取“凤汉小体”的教训

人体解剖学工作者 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世镇

可能是“筋膜学”网站引起了科技界的关注,提出一些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不少人士按图索骥,依照相关文献所列,跟踪询问第二作者钟世镇。这样一来,我接到不少前来质疑“筋膜学”成果的原始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本来像我这样年纪的资深院士,应该是“老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不得不要发表个人声明。声明刊出后,有些网友可能有所误解,认为这个声明有失院士“大家之气”,不要全面否定一个新学说的提出,也不要以为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甚至认为院士哪有时间去撰写什么声明,无外乎是下人所为。为此,我觉得还得说明一下,若有可能,尽量化解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原林教授构建出与人体针灸经络相似的“串珠状结构”,如果属实,那就是震动国际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有可能解决经络穴位千古之谜。可惜,那些所谓筋膜集中点的标记是人为的、主观臆测的,然后用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加以透明化处理得出与人体针灸经络相似的“串状结构”。由于在技术方法上是不严密的,不客观的;基于错误的方法学,所得出的结果就不可靠,不准确。这种构建结果就不科学,就不可能被重复,不能够被反馈检验。但是,这个结果有极大的欺骗性和风险性,如果不幸以讹传讹,就会重蹈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覆辙,有可能造成国际性的科技丑闻。

所以,被署名为这种轰动性成就的第二作者钟世镇,看来必须加以声明,如果不加声明,就等于默认了这种事实。这已经不属于院士有失“大家之气”的宽宏与否的问题,是事关科技领域中的人格和真伪是非重大问题。所以我必须声明:两篇属于冒名和伪造署名的论文,要求取消署名,不负文责。由于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研究已经通过2007年国家“973”课题立项初评,将来能否通过终审立项现在不得而知。由于我本人不愿意再陷入自己不认同的工作,但是“筋膜学”网站上所造的声势,已经给人们造成了所谓“筋膜学”从开始构思、探索研究到取得了惊人成果过程中,都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支持的假象。为此,我也必须声明,所谓“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和“筋膜学”的提出,纯系原林教授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我的观点。我作为人体解剖学工作者,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的组长,有必要就我的专业所了解的情况加以说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人体形态学研究还寻找不到与人体经络相似的“串珠状结构”之前,是不可能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构建出来的。这不是对新发现持保守落后的思想问题,是必须先要解决形态学依据,然后才有可能加以数字化的科学方法问题。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我并没有全面否定一个新学说的提出,其实我在原来声明的第三点上,只是提示一下,“筋膜学”并不是原创性学说,避免有人利用所谓最新原创性的幌子进行欺骗;这仅是众多已有的关于中医理论的假说之一,可以百家争鸣。在这里,我还要重申,在大胆假设和探索前进时,绝不允许搞假材料、假结果。科技的发展必须鼓励探索,探索过程,但要十分严格地选用可靠的、准确的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必须要经得起实践反馈的检验,绝对不能够用不可靠、不可信的结果、哗众取宠。还是鲁迅先生的老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2007-5-16

不安的初夏,愿走去的人们平静

这一周来陆续听到有学生选择跳楼结束自己,是清华、北师、农大、人大的不幸(部分消息未作证实),想起北航蛙声一片的荷花池,它已是两位兄台归宿,如新(楼)亦如此。谈他们不负责任也好,谈他们抑郁症也好,谈心理教育也好,谈意外状况也好。我只是想说,先听一下,咚咚,噗噗,一个个当当的生命敲打这片繁华的大地,这阵阵声音难道还不能敲醒沉睡的我们吗?!我们没有睡着而是沉醉。

论坛里有人问这是为什么?是咒怨?

或许原因很简单,

走到博士的,骨子里偏执的多,越走越偏执,
事实上,对静心地深入地去做研究,
偏执是件好事,
偏执地去追逐理想信念。

然而,
不幸的社会,
那些开始就打算混文凭的人们,他们很安全地获得其所要的,
不公平就有了
也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
自然集体贬值,互不信任,人才流通风险增大

无论是谁,走到最后,现实与期望落差最大
俗话说,爬的越高,摔的愈狠
对于有准备的,这是摔打磨练
对于没准备的,这是自我凄绝抛弃,心死
心死的人们啊,有个选择,从娼或立贞洁牌坊
但憔悴的心已无力再做选择

如果爱是令人免于恐惧
爱在何处?

(注:以上文字不属于过去或将来的观点,仅是此时个人感触)

2007-05-14

钟世镇院士关于“筋膜学”研究的声明

钟世镇院士关于“筋膜学”研究的声明

2007年4月11日,中国工程院发函对某院士“论文事件”进行通报,按“全体院士要以此事为鉴,吸取教训,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并加强对助手和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的教育”的要求,鉴于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研究及其“成果”已造成的不良影响,钟世镇院士有必要公开声明。

2007年4月中旬,钟世镇院士受到他人询问“筋膜学”的研究进展,并被质疑“筋膜学”网站上有关“筋膜学”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原创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经登录www.fasciaology.com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网站仔细浏览,认为该网站所转载的论文多处冒用钟世镇院士的署名,并故意给读者造成原林教授的所谓“筋膜学”,从开始构思、探索研究到大张旗鼓地公布取得的“所谓成果”,都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钟世镇院士的支持、鼓励和协作的假象。

一、 有两篇属冒名和伪造署名发表的论文,钟世镇院士要求取消署名,并声明不负文责

在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网站上,有两篇在发表前后都未将内容告知钟世镇院士就署其为第二作者的论文:1.原林,钟世镇.人体自体检测与调控系统(筋膜学)――筋络有关的解剖学基础.天津中医药.2004.21;5:350-395;2.原林,钟世镇.中医筋络理论的物质基础――结缔组织,筋膜自体监控系统.中国基础科学.2005,3:44-47。第一篇文章系冒名发表,第二篇文章系伪造署名(原作者为原林、焦培峰、唐雷、黄文华)。但在网站上,在英文摘要中,居然钟世镇是第二作者,在此声明这是纯属伪造的署名,并声明不负文责;

二、 所谓“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的发现和“筋膜学”的提出纯系原林教授的个人行为,并不代表钟世镇院士的观点

2003年,为探索“数字人”技术和成果的应用,钟世镇院士赞成原林教授用数字化技术去探讨中医相关理论的尝试,并同意作为第十作者署名,在《解剖学报》2003年35卷4期发表题为《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一文,以鼓励原林教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探索。

随着原林教授开始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了大量不同领域的并不新鲜的资料,用主观臆测替代客观试验,特别是用人为干预手段所标记的筋膜集中处,将勾勒分割的结缔组织重建绘制出“躯干筋膜重建图”、“上下肢筋膜重建图”等等,并宣称通过数字化技术,重建出与上肢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下肢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相一致的实际上是结缔组织的所谓形态学结果,解决了经络穴位的千古之谜。钟世镇院士就此对原林教授的这些科研方法不严密、客观依据不准确的“成果”提出过异议,并告诫:这样的结果,言轻了是科学态度不严谨,结果不可信;言重了是打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和发掘弘扬祖国医学的旗号,用弄虚作假的手段哗众取宠谋取名利。同时向原林教授表明不得再在其有关筋膜研究的文章中署“钟世镇”之名。并向此后继续移花接木,冒用钟世镇主编书目为参考文献的《中国科学导报》编辑部等发了更正函。

三.“筋膜学”不是原创学说,是众多已有的关于中医理论的假说之一,可以百家争鸣

在经络的形态学依据未能解决的当代,是绝对不可能用数字化技术重建出来的。一直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段对祖国医学这块瑰宝,进行了大量的、扎实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建立了中医本身的“脏腑学说”、“阴阳学说”等,还引进现代技术创建了“神经调控学说”、“神经体液学说”、“结缔组织相关学说”、“光-气学说”、“经络隔膜学说”、“经络经筋学说”、“生命空间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生物场论学说”、“电磁光波学说”等等,并成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对学说进行艰苦卓绝的求证和探索。

同样,“筋膜学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江阴市的陈超然中医师提出的。至于“筋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在实现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则早已被许多研究者认同,能否作为“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最后,作为解剖学工作者和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钟世镇院士声明,不认同能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重建出没有形态学依据的经络;更不认同有所谓的、与经穴有关“串珠状结构”的存在。因为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如果还有任何与经穴有关的,未被发现的形态学结构的存在,除了病变或变异组织,否则是不可能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教训应当记取,不应重蹈覆辙。

声明人:钟世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体解剖学工作者
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 2007年4月30日

(XYS20070513)

2007-05-13

穴位,筋膜支架(拭目以待)

今看到新闻南方医科大学国家863“数字人”项目课题组组长原林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说法:他认为人体组织存在一个筋膜支架,成为人体的第十个功能系统——检测与调控系统,这也是针灸的穴位所存在的载体,全部穴位均分布在人体不同深度的筋膜结缔组织,通过计算机软件的透明化处理可以构建出与人体针灸经络相似的串珠样结构。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将中国传统医学经验转化到现代医学中。不知如何检索其公开发表的论文,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也有些好奇。

2007-05-06

命令与显性指标的组合或许糟糕地一塌糊涂

人们倾向于寻找局部利益最大化,会针对所提出的指标,找到一些“优化”的方法来完成,令人遗憾的结果是经常忽视了真正想让他们做的事情。除非有意需要这些“优化”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急功近利的达到目标,否则就需要将指标进行隐性化,而且需要创造更多的指标以提高组织的可见度。很自然地这种隐性的、多样的指标体系与多数人所追求的统一的、明确的指标是相互对立的,以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倾向后者而以发展为目的的则倾向前者。

2007-05-04

中国的教育啊,你被阉割了吗?!

2006年12月份香港城市大学内地学生为取佳绩行贿而入狱的事件没过去多久,杜克大学富科(FUQUA)商学院的20多名中国MBA留学生因有作弊嫌疑而接受调查(参见新语丝XYS20070504),结果八个开除,五个停学,六个被罚重修。

可悲的是,谈“诚信”、谈“操守”已经成了实现某种目的手段或途径,更可悲地那些已寥寥可数的诚信之人却活的更为艰难,因为他们生活、工作资源被挤占,活在所谓既得利益者的阴影下。他们还能支持多久,不清楚。


2007-05-01

身体

凤凰网上看到这句话,“身体在道德领域中是罪恶,在真理领域中是错觉,在生产领域中是机器”,该句在《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和主体》文中出现并解释,“这一切都将身体局限于生产性的劳作中,身体只有在劳作时才能醒目地存在,也就是说,身体只能作为一种工具性机器而存在:要么是生产性工具,要么是生殖性工具”。

依然没有弄清楚引用的出处和背景,有机会需要读一下汪民安主编的《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以及Michel Foucault的《What is Enlightenment?》,了解一下Michel Foucault的“身体政治(body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