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8

少些评价,少些定级

当前中国,考评、量化可谓流行词汇,不用这些“科学”管理方法的领导可谓是稀有动物了。国情所致,必须资源紧俏,分配上自然存在不公,下面的人自然也就盼望公平,最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选择了量化,达成一种默契。

最可悲的莫过于默契,勾画了一个公平客观的蓝图,“完成多少到什么级”,对于一位懒惰的管理者,乐于看到这种默契,不管己,没什么大不了的损伤;被管理者却日日算计着,时时小心着,幻想着爬到一个级别,时间长了,学会了提防,不断磨练着必杀计,练就了在“丛林”生活的技能,这名曰“激励”和“竞争”。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人成为了机器的齿轮,少数精英管理者们看着仪表盘,调调旋钮,快一点,慢一点,磨损多了,滴点机油,坏了,处理,最终被丢进钢炉。

庆幸,没有经历蒸汽时代的中国,一个大机器时代在中国的学术圈内最终形成,量化的论文,量化的项目,没有失败的课题,无表情的榨取着社会财富,量化技术不断深化,最近听说学术资源管理系统(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都有了。院士、博导、教授成了管理者中的精英,青年教工和博士生们成了齿轮,不停的转着,产出着一片片的论文,梦想终有一天成为“精英”中的一员,脱离苦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