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3

绿色“数据”

节能环保是一件细致入微的来不得笼统的工作。启动“绿色创新工程” IBM追捧节能》一文就透漏一些信息,摘录如下:

IBM早在1971年就开始了环境保护的工作,到1990年IBM的碳排放量已减少了40%,这次的“绿色创新工程”也是IBM关注环境所采取的一个步骤。IBM将每年投入10亿美元用于该项目,其中5亿美元用来建造数据中心,也就是说每年将新建约60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数据中心及智能化集成服务全球副总裁Steve承诺说:“虽然我们业务扩张,数据中心的面积加倍,但是我们所消耗的能源还是和今天是一样的。”

据IDC的估计,到了2010年数据中心的量会比2000年增加6倍服务器的量会增加达69倍,而能源消耗也会达到69倍之多。








2007-06-12

中国式的变态

今天学习可一个概念,中国式的变态:中国式的变态很有意思,就是喜欢把正常的事变成不正常的事,然后把它变成各种版本的流言进行热情高炽的讨论。(引自

2007-06-11

李嘉诚:品德好有能力的员工,应给予机会尽量发挥

“用人要看他的忠诚度和可靠程度、归依企业的程度,希望能够跟企业结合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这三样东西都是对的,我们企业会给他非常大的机会去发展。”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从我自己的经验得来的。知识不是你从大学那边拿的,现在世界每天都在变,变得非常快,各位同学(要)争取拿到最新的知识,我每天也都在争取。”

“就好像我今天讲的‘企业明星’,如果有真才实料当然对企业也是好的,他有真才实料又有魅力这一点对公司是不错,但是如果过分宣传的话……要看看你是什么 事业。假如你今天是做可口可乐,你也有团队,你用特别有名的‘事业明星’来发起他的事业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一个并没有真才实料的CEO,整天都是外面跑 跑,自己连自己的Homework都没有做好的话,这是最危险的事情。”

摘自:《李嘉诚:用人不难

基因牛奶—乳房变药房

曾溢滔院士透露正在培养转基因牛羊的乳汁,并非一般的牛奶羊奶,而是具有医疗保健效用的基因药物,这个新事物叫做“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据称申请了专利。有位老兄对此点评极为奇妙,这是将乳房变药房的伟大发明,呵呵。

众所周知,药品不同于保健品,保健品怎能做药。院士不做基础研究,却做企业商业产品研发,这不是抢他人饭碗嘛。看来国家投入到基础领域的研究资金间接转移支付到企业“创新”产品研究上的比例不少,这种隐性资金“挪用”怎么审计。

大陆“学者”:说话做事请像个“学者”

看到一条有趣的新闻《大陆学者: 请李嘉诚少说两句》,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6月9日在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金融合作论坛上表示:“李嘉诚、格林斯潘不清楚中国国情,不了解大陆股市,请少说两句”,一些海外人士包括经济学家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用市价减持国家股,以国外的经验规律来引导中国股市,经历上一场股市危机的教训,话语权一定要让了解中国国情的国内经济学家掌握

这是学者该说的话吗?!“话语权”是一个政治工具,一般是弱势群体用来争取说话的权利,还很少听说有人要大张旗鼓剥夺某人的话语权,这是个“创新”(或有人所宣称的“新创”),这理应该发个论文。

学术观点需要公平的争鸣,这即是常识也是职业原则,又何况这次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的实例,还谈不上什么理论或观点。另外,从案例发生到现在还没过10天吧,这就急着发言,偷偷问一声,做研究了吗?10天内就来一个案例研究,学术效率之高不得不令人躬身敬服。

慎思求真,这是学者的本分,这也可以判断哪些是真学者,哪些是假学者了。

该说时不说,不该说时乱说,一个字,“假”。

2007-06-09

谈压力,我们太普通

锵锵三人行在谈压力时表示“抵御压力,学做普通人”,“在国内每个人都有一种感觉要做个人物”,也提到一个例子,“许老师,我们花几年的功夫从内地什么地方考到北京,我们再写一个论文,这个论文将来能不能发表也还不知道,而我们将来找工作也是很大的问题,留北京没门,在大学里也没有,将来我们就是在出版社坐一个位置,我们花无数的精神,可是与此同时,他们看到有一些人上上电 视,或者做做什么东西红得不得了,比他们尊敬的老师还红很多。

我也凑一把热闹,转一个校园BBS帖,背景是在谈论一个博士自配氰化钾服毒自杀:

唉,博士压力实在太大
待遇不如保安
干的是教授博导的活
下面要带硕士本科生
还有发文章的压力
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的压力。。。


联想前年教育部的普通劳动者论,社会上认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来自自己的“自大”。是这样吗?!问题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大学生压力的根源:

不是因为“不普通”,而是因为“太普通”

就以在锵锵三人行中个案为例,那个研究生,发展的路线很标准,复习、考试、发论文、找工作,我们可知道,千千万万的研究生们啊,他们都是这样的,一个研究生的头衔,这还不普通吗。黄金时期已经过了,不会再有人仅凭一个研究生头衔额外获得什么,既然足够了,为什么还要普通的你。

教育部在标榜要培养所谓“创新”人才的同时,却要求他们“普通”呢?什么样的伟人可以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普通与创新统一体。对于“创新”人才,他注定不普通,他会有自己的意愿,这个意愿对他来说这是具体的,但一般对旁人来说这是天真,正因为这个过程,他要学会用浪漫燃烧压力,去拥有追求理想的勇气,将冲动与激情纳入现实之理性轨道,步步落实。

在这个竞争的世界中,存在两个体:
  • 一个使自己普通,躲避压力,避免自己的湮灭
  • 一个令自己不同,燃烧压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你会选择哪一个?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项,也或许有人认为这两个选项无理。

尾记:最近我有机会与几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一起工作,交流中发现他们有我们这代人所确实的理想和想法,虽然有些不成熟,但这是一个可贵的起点,对比所接触硕士生,他们中有些现实的过于可怕和幼稚,天真未必幼稚,但现实过了就是幼稚。对于我们这个复兴中的国度,

究竟什么,令我们太普通

2007-06-08

成就与态度

2007年6月比尔盖茨在哈佛演讲表示在此之后他们也将进入工作生涯,然而工作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要以职业成就来评价你自己,更多的考虑你为世界的不平等做了什么,你怎样对待那些和你毫无关系的人们。”

何谓工程素养,意外惊喜?意外事故?

鑫诺三号卫星整流罩残骸意外坠落在粤北深山广州宇航通讯公司总经理方修然称,一般火箭残骸在坠落大气层后通常会被严重焚毁,如此完整的整流罩在上天后又安然返回地面,并能保证 外形基本完好,这足以证明中国的有关航天材料材质非常先进,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方修然还说,通常卫星发射后残骸掉落地面都是在无人区,此次保留较完 整的整流罩被发现,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任何工程都会尽可能地穷尽一切技术措施和方案,避免意外状况
发生,这次坠落显然是“意外”,但没有遗漏的指出,没有责任的承担,却意外地证明了“航天材料材质非常先进”。

就如一次性内裤,假如我们用料精良,耐穿,百次不破损。但问题是,这还是一次性吗?这是多大的浪费。

工程素养就是如此?!

2007-06-06

规模与技术的组合远远重要于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重要吗?!这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最近有人提请商业模式也应像专利一样保护起来,跟风效应损害了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不利市场经济发展。诚然在最近一轮互联网风投中,例如Web2.0,这种模式的确不同以往,虽然定义一致有争议,但其核心是“经营用户自己创造的内容”。然而这场热潮已近顶端,此时逐渐会有创业者倒下来,他们每个人都很悲愤,因为毁掉他们的是这一窝蜂的“跟风”。

商业模式真的这么重要吗?这令人存疑。只要想到一个“主意”、“题材”,找到一家风投,在从市场上找到技术去实现这个伟大主意,中间,第二家风投会主动找你,你就获得成功了。显然,我们忽视了一点,之所以“跟风”的盛行,就意味着这个市场的门槛极低,用个时尚的术语,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IT领域,经常有人抱怨,技术发展太快,技术与软件的复制太容易,竞争异常残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遗憾的断定是我们从业者水平太低,功底不深而浮于面,其实任何技术都至少沉淀了10年或10年之上的时间,例如20世纪90年的Internet技术,2000年左右的搜索技术。

我们习惯于拿Baidu(百度)和Google(谷歌)作比较,作为一种国人的感受,我也感情上倾向Baidu,近两年Google在国内的市场“失利”,似乎也不断证明Baidu不断壮大。非常遗憾,我并不看好百度,现在百度的风光仅仅是沾搜索技术市场的投资势头。为什么?! 因为它缺少核心技术,而且搜索技术的影子太深,百度已经丧失5年前闷着头不断夯实、稳步布局的能力已不在,以至于百度缺少面对后5年竞争的基础设施布局。

我不担心无人质疑我的观点,但我仅是提醒一句,无限的繁荣往往是一个生命最后的绝唱。如果你愿意深入观察,就请关注Google在推出那些朴素的、原创性技术的速度,以及这些产品的品质。然而我们的百度有哪些原创性的技术?“更懂中文”吗?若存在的话,它们的间隔时间和速度是多少?不仅百度在这个时期,微软再次犯了战略性错误,最近微软和与Yahoo才朦胧地感觉,Google似乎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全球性涉及内容虚拟化基础设施布局,在这个方面,他们与Google的差距已是它们能力总和,甚至更多,他们会因此合并吗,这依然是个偶然,但差距的确已是必然。

至此,我观点一个核心结论“规模与技术的组合要远远重要于商业模式 ”。

规模×技术 >> 商业模式

PS: 有时间,我将会讨论一下“迷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