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Process”,这一概念很流行,译法也很多,有翻译成“业务过程”的、也有翻译成“业务流程”的,但我更倾向于“业务进程”的翻译。这里没有必要“玩耍”概念,若概念“业务进程(business process)”的存在有价值,必然要说出个因由。一个与其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这个“工作流(workflow)”。那么这两者有什么根本区别呢?
首先我们谈一下工作流,每个工作流具有有限个、可以列举的工作状态,例如“开始-进行中-检查通过-结束”,而且所有的工作状态都应封闭到这个工作流内。正因如此,工作流最有效的建模工具是“状态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自动机。这既是实现流程自动化的工作流引擎的基础。
不同于工作流,“业务进程”不在具有状态有限的约束限制,不在要求其所有状态封闭在同一个工作流内。此时,我们所考察不再是单一的某个业务进程,而是观察业务进程与业务进程之间的交互关系(互作用关系),实现交互一个途径就是“消息”,业务进程间所交互的消息也成为我们观察的重点。因此,一般来说,业务进程建模不用关心某个业务进程内在结构,仅仅考察业务进程间的交互关系即可。
当然,为了实现自动化,我们是可以将“业务进程”简化为“工作流”的。这也就是问题,如果企业仅仅是要实现“自动化”,为什么还要实现更为复杂的“业务进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呢!
企业的信息化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业务进程管理”与“工作自动化”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不建议那些还没有工作自动化成功案例企业l就提早引入“业务进程管理”,因为企业要在“工作自动化”阶段完成一个任务,锻炼一种能力:在自动化阶段,企业不可避免的要改变一些工作模式,要设计一些新的流程,这既是目标,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只有企业开始关注面对变化的工作能力的“连续性”及“可预见性”时,需要在工作方式上深挖“绩效”时,企业方可考虑业务进程管理。
慧> You believe it, you understand it.
诺> 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参与、彼此承诺
德> 知死而智生
道> 非攻节用,乘物游心,我自然
2008-06-30
2008-06-29
2008-06-28
服务计算:“服务”究竟是哪个服务?!
服务计算(service computing)、服务科学(service science)以及服务研究(service research),甚至Web服务(Web Service),这些的核心词汇都是“服务”。再谈大一点,从经济上,有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的工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服务业主体也是“服务”。这里并不想把问题搞乱,而是希望说明,“服务”一词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含义,本篇的落脚点还是服务计算的“服务”。
服务计算的服务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从管理层面看,服务是一个商品化的能力实体;从计算技术层面看,服务就是有自主计算能力的主体(agent)。服务彼此不同,若要相互协同合作,必然彼此需要一个约束方式,在管理层面内这种约束方式是合同契约(contract,在计算层面内约束方式是接口(interface);同样,服务要有一个依靠的环境,在管理层面内这种环境可笼统归为市场机制(market),在计算层面内服务环境不仅仅是一种软件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和某种框架(framework),而是一套社会性的信息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从这两个层面看,服务具有社会性,依靠社会的方式进行组织。就这一点,目前的SOA相关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尤其对于WS-*标准族,它仅是平台组织方式的延续。另外,还有三个服务的质量特征,我们经常忽略它们,忽视它们对技术影响。
(一)服务的可发现。社会上存在目的、形式各异的服务,如果客户可自主的选择服务,那么必然能够发现那些符合需求的服务,会有一个清单提供足够的信息,用来帮助供客户决策。这一点服务是与组件不同的,组件装配是由软件工程师来完成的,然而这个装配清单并非客户选择,而是由软件生产商决定。显然,如何清楚的描述一个服务,提供足够的可信的信息,让客户发现,并使其相信其符合自己的需求和现状,这仍然是一个难题。
(二)服务的再配置。服务用来实现客户的业务要求,然而外界环境总是要变化的,与其协作的服务也许会发生变化,这必然会导致服务原有的配置(或许这些配置写在契约里了)必须发生变更,这种再配置是不能导致一个现行服务的在业务进程上中断,至少不会导致其它关联服务在业务进程上的中断,例如,旧配置的数据会过渡到新配置下。遗憾的是,就目前计算技术来看,目前再配置问题还没有明朗的解决途径,即使实现成本不菲而且也令系统更加复杂且脆弱。
(三)服务的可代替。对于一个发展不止的社会来说,新服务更适合当前的需求,需要替代某个服务,这并不奇怪,显然服务不能成为毒品,令人难以戒除。然而,这对于软件来说,的确是个问题,比如,旧有服务数据能否迁移下来?另外,新的服务也会导致服务范围的变化,系统各方力量需要重新平衡。
如果要实现服务计算,这三个特征是不能回避的。但就目前SOA相关技术的成熟状况来看, 会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
在参与某些会议时,尽管很多企业站出来声明,SOA是怎么怎么的帮助他们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我还是怀疑,因为,上述根本问题从来就没有解决。最终,企业还是构筑一个更脆弱的、更复杂的系统。我也相信,那时或现在会有人站出来说:嗨,这是因为你们的服务治理(service governance)没做或没做好。
服务计算的服务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从管理层面看,服务是一个商品化的能力实体;从计算技术层面看,服务就是有自主计算能力的主体(agent)。服务彼此不同,若要相互协同合作,必然彼此需要一个约束方式,在管理层面内这种约束方式是合同契约(contract,在计算层面内约束方式是接口(interface);同样,服务要有一个依靠的环境,在管理层面内这种环境可笼统归为市场机制(market),在计算层面内服务环境不仅仅是一种软件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和某种框架(framework),而是一套社会性的信息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从这两个层面看,服务具有社会性,依靠社会的方式进行组织。就这一点,目前的SOA相关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尤其对于WS-*标准族,它仅是平台组织方式的延续。另外,还有三个服务的质量特征,我们经常忽略它们,忽视它们对技术影响。
(一)服务的可发现。社会上存在目的、形式各异的服务,如果客户可自主的选择服务,那么必然能够发现那些符合需求的服务,会有一个清单提供足够的信息,用来帮助供客户决策。这一点服务是与组件不同的,组件装配是由软件工程师来完成的,然而这个装配清单并非客户选择,而是由软件生产商决定。显然,如何清楚的描述一个服务,提供足够的可信的信息,让客户发现,并使其相信其符合自己的需求和现状,这仍然是一个难题。
(二)服务的再配置。服务用来实现客户的业务要求,然而外界环境总是要变化的,与其协作的服务也许会发生变化,这必然会导致服务原有的配置(或许这些配置写在契约里了)必须发生变更,这种再配置是不能导致一个现行服务的在业务进程上中断,至少不会导致其它关联服务在业务进程上的中断,例如,旧配置的数据会过渡到新配置下。遗憾的是,就目前计算技术来看,目前再配置问题还没有明朗的解决途径,即使实现成本不菲而且也令系统更加复杂且脆弱。
(三)服务的可代替。对于一个发展不止的社会来说,新服务更适合当前的需求,需要替代某个服务,这并不奇怪,显然服务不能成为毒品,令人难以戒除。然而,这对于软件来说,的确是个问题,比如,旧有服务数据能否迁移下来?另外,新的服务也会导致服务范围的变化,系统各方力量需要重新平衡。
如果要实现服务计算,这三个特征是不能回避的。但就目前SOA相关技术的成熟状况来看, 会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
在参与某些会议时,尽管很多企业站出来声明,SOA是怎么怎么的帮助他们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我还是怀疑,因为,上述根本问题从来就没有解决。最终,企业还是构筑一个更脆弱的、更复杂的系统。我也相信,那时或现在会有人站出来说:嗨,这是因为你们的服务治理(service governance)没做或没做好。
2008-06-19
论文数量考核是为何?
如何考核科研人员绩效,这是一个复杂问题,但在当下,却简单一句,发表论文,有论文有生活。原来科研人员也是件工。
下面摘录张五常的《件工制度有所不逮(1986)》:
这也就难怪有人要提倡《告别灰色检索》了,太过轻易得到论文也会令人上瘾。“它要占用很多我们本应该读书、实验、打球、恋爱、休息的美好时光,让我们如痴如狂的枯坐在电脑前,淹没浩渺的数字海洋里”。“灰色文献获取的游戏,是一个昂贵的游戏;杀伤力极强,不但是指对数据库、对学校,更是对玩家自身”。“放弃了灰色检索,我们忽然惊奇的发现天地可以那么大,我们可以那么自由快乐——其实,我们原本就是这样的。”
我们如迷宫中穿梭的小白鼠,一面为了体面的生存而麻木“产出”论文,一面又发狂地去“占有”更多的论文。何时走出这个迷宫。
下面摘录张五常的《件工制度有所不逮(1986)》:
在件工制下,偷懒或散漫的工人自食其果,所以他们有自动自觉的生产意向。可是,件工制虽可减少监察的交易费用,另一种交易费用却会较高的。这是因为件工制虽能鼓励工人增加件数,但他们却有意向出产质量低劣的产品。所以在件工制下,审核产品的交易费用就增加了。
...
问题是,为什么目前中国的工厂,除件工以外,很少用其它的合约形式?这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由于工厂是国家所有,赚钱的多少在大体上与私人的利害无关。一个厂长只能以件数的方式,而不能以自己的判断、认识,随「意」奖、罚工人,因为这样做,就变成滥用权力了!这样,只有以件数的或多或少来决定工人的收入的多寡,才能看来名正言顺,因为这是以产量来奖优罚劣的办法。但如此一来,件工之有所不逮,就难以补救了。
...
这也就难怪有人要提倡《告别灰色检索》了,太过轻易得到论文也会令人上瘾。“它要占用很多我们本应该读书、实验、打球、恋爱、休息的美好时光,让我们如痴如狂的枯坐在电脑前,淹没浩渺的数字海洋里”。“灰色文献获取的游戏,是一个昂贵的游戏;杀伤力极强,不但是指对数据库、对学校,更是对玩家自身”。“放弃了灰色检索,我们忽然惊奇的发现天地可以那么大,我们可以那么自由快乐——其实,我们原本就是这样的。”
我们如迷宫中穿梭的小白鼠,一面为了体面的生存而麻木“产出”论文,一面又发狂地去“占有”更多的论文。何时走出这个迷宫。
2008-06-14
2008-06-13
2008-06-07
前途、现实与自由
前途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
憧憬前途,或令人自大,或令人自卑。
自大者归咎于那被高估的现实,
自卑者惜怜于那被低估的现实。
既然前途令你心扰躁动,为何要执着是哪个决定。
放下它吧,做好眼前事,珍惜已得到的,
尊重现实,自由自己。
憧憬前途,或令人自大,或令人自卑。
自大者归咎于那被高估的现实,
自卑者惜怜于那被低估的现实。
既然前途令你心扰躁动,为何要执着是哪个决定。
放下它吧,做好眼前事,珍惜已得到的,
尊重现实,自由自己。
2008-06-06
工作中的即时消息软件
据一项研究表明,“使用即时消息软件有助提高工作效率”,我很怀疑对这个结果。
据《计算机媒介通讯杂志》介绍,这项研究调查了每个星期至少工作30个小时以上的912名工作人员。这篇报告的共同作者俄亥俄州大学通信副教授Kelly Garrett说,许多人使用即时消息软件查看同事是否在线。即时消息还能够用来快速回答一些问题,而不用长时间的面对面的谈话。经查,该论文 是《IM=Interruption Management? Instant Messaging and Disruption in the Workplace》(R. Kelly Garrett)。
疑点主要来自两点:
第一点,与平时的观察和经验相悖。沟通在工作中很重要,现在通讯工具已相当发达。困扰我们的问题已不是及时性问题和信息传递质量问题,而是沟通效果问题。我们太过协调,而忽略并行处理的效率、独立处理能力和授权范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推广GTD的原因,GTD更需要个人空间。
我鼓励使用电子邮件,原因有:
- 是一份非正式的、相当简短的请求或报告;
- 有适当的背景描述,可避免一来一往的询问;
- 节奏控制1天单位内;
- 有个体独立空间;
- 可简掉不必要的突发“事件”;
- 可事后备案、查找总结;
- 有急事,电话或会面的沟通效率比IM高,事后可发邮件确认;
- 若即时确认,通过电话或会面,承诺的责任感和可信度会更高。
第二点,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信度不高,它采用的是调查问卷,这是一种相当粗糙的方法,尽管很多人以此为生,没有什么新意,只是结论惊人。IM效率问题研究已久,我相信如果此类研究再深入下去,应设计可控的实验,建立对个体行为观察上。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