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7

“创新”研究是一种非科学研究

那些从事创新研究的是最不将科学方法的,胡乱说一通,下面就是一例,结论荒唐:

创新就是集成多种知识的结果,没有集成也没有创新。


将集成创新作为人类知识积累一个必经步骤,这是为一些非科学的研究正名,正当化。在科学研究中倡导创新是存在巨大风险的。

先留存,后有时间再深入批。

用来贴门面的人才,还是用来做事的人才?

一篇《南开大学求贤若渴,饶子和率团到牛津剑桥聘教师》,再一篇《两院院士李德仁反对天价引进人才:不要动不动就年薪100万》,再一篇。。。,这样的文章很多?

难道我们的“人才观”没有问题吗?

我们一向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化缘”,“扫地”,“修缮”,“做饭”,“种地”,这些日常繁琐事,我们就不当会儿事。方丈反而对“念经”看的紧,靡靡之音,关你念“歪经”,还是“正经”,只要语音靡靡,那是没人听懂。估计佛祖临空来听听,也纳闷还以为自己要闭门进修了,生怕不“与时俱进”,不“正经”,被那方丈抢了位置。

自己人是人吗?

2007-10-26

合拍的搭档

人工智能自这个词汇开始,人们就期望着机器能够理解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我们很难要求他人理解自己,但为何又要求机器理解自己呢。在谈及搜索将来方向时,不少将个性化推荐作为方向,这种研究或许自陷泥潭。尽管古语已经提醒过,“即所不欲勿施与人”,但奢望总是存在。

个性化推荐,甚至人工智能注定是一厢情愿。个性化推荐并不是搜索的方向。

或许,
我们寻找的是一个合拍的搭档,而不是一条处处揣摩心意的蛔虫。

任何行业律师愈多,其权利界定愈有问题

张氏(张五常)定律
任何行业律师愈多,其权利界定愈有问题

2007-10-24

只有它发臭,你才会注意它

Kurt Weidemann, a German typographer once said, “Typography is like air – you notice it only if it stinks.” (译:排版像空气,只有它发臭,你才会注意到它)

摘自《Good usability is like fresh air

2007-10-23

结构化信息与非结构化信息

Anant Jhingran提到:无论在需求上还是在技术上,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平行于结构化信息处理:

Structured Information typically goes through the following steps:

Collect (through ETL), Centralize and Repurpose (through Warehousing/Marting), and then, basic Finding (through SQL and Reporting), Drilling (through OLAP) and Discovery (through data mining).

Unstructured information has parallels to the information flow above:

Collect (through crawling), Centralize and Repurpose (through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n, basic Finding (through search), Drilling (through navigation and multi-faceted search) and Discovery (through text analytics).


非结构信息来自与我们对结构信息的理解和需求,对信息进行结构化,这种设计来自于我们习惯从上而下的设计思维,这个过程有些不自然,如果我们发现这一过程是错误的,错在哪?影响范围多大?

概念依然很是笼统:

信息结构是相对信息处理逻辑而言,非信息本身。换句话说,任何信息处理的前提是处理对象的结构是已知的,即清楚地知道所要处理信息的结构,否则信息是无法被检索的,这也无法谈及处理问题。

因此,需要继续理顺这三者的关系:
  • 信息(Information),
  • 信息结构(Structure),
  • 处理逻辑(Theory)。


无论如何,我们或许需要一个新的起点。

2007-10-22

“忽悠思维”的十大特征

寻正在XYS(20071022)中总结了“忽悠思维”的十大特征:

  1. 以喻代证;
  2. 文字游戏;
  3. 以假代真;
  4. 故弄玄虚;
  5. 大炼钢铁;
  6. 完人效应;
  7. 强词夺理;
  8. 他山之石;
  9. 屁话连篇;
  10. 伟人情结、大言欺世。

2007-10-21

Annoying acrobat's warning: The Organizer database is damaged

The acrobat 8 is brittler than 7. For a long time, I was annoyed by the warning - "The Organizer database is damaged and will be reset the next time Acrobat is launched".

SOLUTION:
To delete the following directory manually.

%appdata%\Adobe\Acrobat\8.0\organizer70

无耻的狡辩

看完《博士质量不高,根在硕士太多太滥》一文,很纳闷,人怎能堕落到这种田地。

我的问题很简单,奥,嫌弃人多,那好,这个理由暂且接受。但请问:这么多的人是谁放进来的,然后谁又放出去的。

看到水花花的放着,有人也是不忍心,他站在一旁,不去亲自去关水龙头,更不去找水管工或其他什么人,却向花花的水诉骂,“水啊,你怎么这么多啊,你流不完啊,都淹了一片啦,你不是浪费嘛”。

一手好牌,未必会赢

打牌,希望得到一手的好牌,赢面会更大。王牌珍贵,王牌在手,难免升起赢的念头,思索良久,时时犹豫,患得患失。牌局了结,王牌却依然在手,悔恨当初。

或许对结果太过在意,这也是一种贪。

2007-10-20

思想上的误谬 — 以喻代证,非逻辑

在XYS(20071019)上看到罗集人的一文《以比喻代论证——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有启发,摘贴部分:


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傅斯年先生早在90年之前就指出:“中国学者之言,联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持论之时,合于三段论法者绝鲜,出之于比喻者转繁。比喻之在中国,自成一种推理式。如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前词为前提,后词为结论,比喻乃其前提,心中所欲言为其结论。‘天之二日’与‘民之二王’,有何关系?”(《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载《新青年》4卷4期,1918年4月。傅斯年先生当时是北京大学学生)

。。。

爱因斯坦在解释“李约瑟问题”(即古代科技并不明显落后的中国为何迟迟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时,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做过经典的解释: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007-10-19

知识产权是炒作出来的吗?

看罢《知识产权局长:美批评中国盗版是政治炒作》,脸热,丢人,这不是耍赖嘛。

国内当前知识产权问题很严重,严重到毒害自己的产业,因为盗版好用,而且具有“自由”流通的特性,服务和流通手段比正版还完善,这使得研发在工具选型时,领导都无意识下首选盗版,不直接明说而已。

没钱!这是理由吗?!穷人有穷人的过法,为什么不从自由软件着手,为什么不能自己动手制作工具。不但如此,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因为上级空洞软件采购要求,还导致大量采购了根本不需要的软件。

在这个环境下当然不缺笑话,即使单位采购了足量的软件,大家还是装盗版的。你若问这是为什么?有人答之,盗版好用,就在手边,而且熟悉这个安装过程。

知耻,才能有潜力后进,然而偷者不说偷,却说拿,我就当这种的孔乙己老腐儒却仍然存在。

正版应从高校抓起,在高校推广自由软件,并不是难事,但只要动手,这就是开始。

论文提交为什么强制要求doc格式(MS Word专有格式),为什么不收PDF和ODF格式的?
操作系统为什么不使用Ubuntu或者红旗?
统计软件为什么不用R,却大量采购SPSS和SAS?
。。。

因为穷吗? —— 不是。

经费少,这是事实。不过贪图一点奢华安逸,钱不够怎么办,很容易,就两条道:
  1. 偷、抢;
  2. 援助交际。

一个“平”的社会

中国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挑战自然而然地不会减少(《十七大代表清醒看待中国未来五大挑战》),避重就轻的路也所剩无几,因为总是要有一个挑战,它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代表一代人。

改革30年,成就虽不少,但问题也不少。我坚信真正的改革者更愿意面对问题,而不是沉迷于已有的成就。当前重重问题都归结到这个线上,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尽管上个世纪,前辈们完成打破封建制的努力。然而,至今我们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的层级制度,上级与下级,权威与平民。当经济稍微起色,那些虚伪的礼教又开始盛行。更可悲的,一些年轻人自发地以反“不文明”目的参与到这种礼教中。

社会理应是平的,它是世俗的,然而打破一个自己建立起来的层级系统,这并不是一件谁都愿意做而且有能力做的事情。更难得是,要接受世俗,就要理解自己的无知,少些在无知面前的轻狂。

2007-10-15

生命只有这一次,不会再有来生

引自张五常的答网友


我只是认为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次,不会再有来生。是那么宝贵的生命,我要选自己喜欢做的去做,不管他人怎样想。

困难是虽然我不管他人,但他人却要管我,于是惹来非议无数。既然我不管他人,当然也不管他人怎样说。但我很有点可怜那些喜欢管我的人。无聊的人实在多。他们的困难,要不是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就是视自己的生命如粪土了。

历史会记住:高教的大跃进

读完《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不知道是歌功颂德,还是智慧的黑色幽默,无论如何这段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已成为事实,历史不会忘记。如何继续走,还要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 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

  2002年至2006年,中国学校占地面积从112万亩增加到212万亩;教学用房从1.2亿平方米增加到2.7亿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617亿元增加到1424亿元,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如果要比较就应比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校人均占地面积,高校人均教学用房,高校人均仪器设备总值,高校人均科研投入等指标。

2007-10-13

“创新应该以人为本”?!

又遇到一个IT愤青,“Linux:创新应该以人为本”。多数愤青的特点是,自持真理,长篇大论,乱套概念,串联一气,逻辑混乱,内容含混。正因为如此,越辩越乱。

博主最后提醒自由软件者:

记住:科技以人为本!希望Linux的拥戴者和专业人士们,在你们一味追求自由、开放的时候,不要忘记商业道德和你们的良知,更不要去曲解创新。


“科技以人为本”,不清楚有多少人理解这种口号式的含义,我是不理解。如果你倡导“科技以人为本”,你希望改进什么,请说具体点。国内不少企业都标榜“科技以人为本”或“追求卓越”,进入大厅时能够看到这几个大幅字,在看电视广告时也能够听到,除了这些没见企业与原先有何不同。自由可贵,生命有崖,自由软件者深知,若有什么建议,请说具体点。

“创新”误国误人。我追求“原创”,但深知其艰难。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创新”一词,也越来越热闹,也有人鼓噪建造“创新型社会”,诞生“集成创新”这一龌龊词汇也就不奇怪了。千年历史书写的教训还不够吗!千年礼教,教化尚圣,还要继续吗!我们理应更加理解“民主”、“自由”与“开放”的价值,但是...。一个没有自由、开放的环境,“原创”能否进行,这是令人怀疑的。

如果博主能够阅读一下长期沉淀下来的“自由”代码,就知道自由软件者们是如何痛恨“拷贝/剪切”。很少有企业做到像自由软件这样进行严格的源代码审查,因为开放,千万眼紧盯,如果侵权自会有人上门。人难免犯错,只要指出具体位置,有产权争议,没问题可以即可删除,重新“创造”。

谢谢博主的提醒,自由软件者不会忘记自己的良知,因为深知自由、开放的可贵。但博主所提的商业道德就不知道有何出处,请指出。

推荐与搜索

这里有一篇关于推荐系统研究的评论,反映了一个问题,是由系统推荐,还是由用户自己搜索的问题?当然,出于客户和商家的目的,答案会有不同。


Relative to an 'older' world where choice was driven by bestseller lists, recommenders may increase diversity, but relative to a 'newer' world of search and many offerings, recommenders may decrease it.
(相对过去的销售热榜方式,推荐系统可能提高了多样性,然而相对新出现的搜索等方式,推荐系统可能是减少了多样性。)
...
Recommenders can push each person to new products, but they often push us toward the same new products
(尽管推荐系统能够将新产品推给每一个人,但它们也令人们倾向选择同一种新产品。)
...
I suspect that there's a tacit assumption that recommenders drive diversity.
...
Recommenders exemplify consumers' growing power to focus on what they like and filter out all else.

2007-10-12

畸形IT市场的怪胎

不怀疑中国当前畸形市场会诞生怪胎,腾讯或许就是一个。腾讯可能很有自信,只要中国百姓封闭一天,它就可赚一天的利。这也难怪腾讯宣称开发QQ外挂均属侵权,肥水不外流。这个话题实际上已经超越知识产权的范畴,在当今开放的潮流,封闭自建平台,这种风险比面对新挑战的风险更难预计。当然腾讯近两年不用担心这个,很难也改变老父亲的使用习惯,这也是怕麻烦,虽然令学生和同辈朋友们改变并非难事,但这也需要个时间。

后记:飘云QQ宣布终止后续开发,自称不懂游戏规则玩不起。程序员们为什么不借鉴一下自由软件的经验,谨慎处理依赖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白手起家。我们不是却技术和智慧,而是法律意识。对此,业界应当感谢腾讯。

爱国与粗暴

支持bonnae的我为粗暴的大陆人向台湾同胞道歉


“容”于一统,“暴”则分乱


“爱国主义是一堆易燃的垃圾,任何想照亮自己名字的人,只要朝它丢根火柴就行了”

人生静悄悄


静悄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像一棵树,春夏秋冬,只是悄悄地增加一个年轮

2007-10-09

What is the cloud computing?

The 'cloud computing' is a just vogue buzz word. The problem is still the old problem - the distributed data. But the notion of cloud computing highlights the wrong way on which we have been. Although we know the world should be flat, the architectures we have built are bureaucratic. We come back the start.

2007-10-08

人生就是对美的追求的过程

这里有一份2005年乔布斯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稿,虽然曾经读过,但每读一次就有一次共鸣。

摘抄几句:


人生的成就是善于把点点滴滴的事情串联起来思考
...
我没预期过学的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麦金托什电脑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麦金托什电脑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文字的计算机。
...
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悟到的一点一滴的东西,将来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总之,是它让我的人生不同于别人
...
我敢肯定,如果当年苹果计算机没开除我,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付药虽然很苦,可是它成为苹果计算机这个“病人”起死回生的神药。有时候,人生会遇到别人用砖头打你的头,但你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只要爱我所做的事情,未来就会是美好的。这些年来就是它让我继续走下去。关键在于你能找出你爱的事业。
工作将填满你的大半人生。惟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惟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工作。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
...
“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
...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工具”。在面对死亡时,几乎每一件事,包括所有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困窘或失败的恐惧,都一下子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东西要失去”这一陷阱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什么道理不去做顺心而为的事。
...
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没有人逃得过。这是注定的结果,因为死亡是人生最棒的发明,是生命转化的媒介。
...
你们虽然年轻,但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
要记住,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一个有成就的人,要有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它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2007-10-07

面对“战”与“败”的心态

假如我们看到下面两个序列

  1. 败->战->败->战->败->战->败->战->败->

  2. 战->败->战->败->战->败->战->败->战->

如果关注那个起点,或许会得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含义显然不同。

但关键是,我们真的能够区分一个起点吗?

...->败->战->败->战->败->战->败->战->败->...

为何要用“屡战屡败”困扰自己呢?!

2007-10-06

不看好

浪潮联手北航推“虚拟超级计算机”平台,不了解细节,在新闻中没看到亮点,或许保密工作很到位,但所谓的“CROWN Virtual Cluster”必竟是一个“商业化”,试图Google一下相关材料,没发现什么,此事之前或许也没什么沉淀,突然蹦出来,总之不看好。

谜语的智慧

在新语丝上看到这样一个谜语:
谜面:“教育部评估”,打一非常规武器

---

谜底叫做“洲际(周/济)导弹(捣/蛋)”

2007-10-05

2007-10-04

既然知识产权纠纷,何来刑事批捕

珊瑚虫QQ作者陈寿福被捕一事,我一直很困惑。看了博文《珊瑚虫QQ做错了什么?侵害的是谁的利益?》还是没搞清楚。

那是什么困扰了我:如果仅限于知识产权的纠纷,这是民事诉讼,法官依法判决,究竟什么样的知识产权纠纷可以上升到刑事问题,需要批捕。难道陈寿福本人恶性地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一直于到了若不批捕则陈寿福会造成更大伤害的地步!

平庸的恶魔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汉娜.阿伦特评论审判纳粹战犯埃希曼时说,平庸的恶魔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摘自《冷战时期自由、真实的爱因斯坦及其它

2007-10-03

未合的伤口

要直面一个怎样历史?

千年礼教

百年耻辱

十年动乱

引自耕耘者的博文


如何开始新的路程。。。

SOA或许只是一场梦

梦总是要醒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或许也是一场梦。迄今,在这场梦里,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创造一个简单的世界,新协议是不断涌现,SOAP, WSDL, UDDI, WS-*, ..., SCA, SDO, ...。但令人尴尬的,世界没有变得简单而是更为复杂。或许我们的路子走错了,我们假定了“服务”是可组合的,然而这从来就没有被证明,那些新协议们也不过是一个“水管”的接口说明而已,远远偏离了“如何计算”这个话题。

2007-10-02

知识是可以被雇佣的?

知识是可以被雇用的!”,我肯定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不隐藏自己的立场,我支持开源软件(Open Source),但更支持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

知识从来没有被雇用,资本只是追逐最优价值的知识。
资本的原则是“唯我用者捧之,不唯我用者杀之”,任何资本都是嗜血的。


如果“知识是可以被雇用的”,那么就不存在新型公司的诞生,因为资本依照“可雇用法则”是可以在市场上雇用最优价值的知识,依靠垄断独裁者是可以存活下来。但历史并非这样。

博文作者要求不同意见者首要检查“想一想自己是否不再幼稚”时,或许作者应反求诸己,站在原地思索许久,已麻木而不自知。因为我不怀疑,当今中国文化氛围,人们的价值标准是那么纯粹而单纯,“纯洁”的令人恐惧。

一个不相信自己,而敬畏资本的社会

“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

阅读《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感同身受,我也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去掉那些细末的异议,本人还是赞同王鸿飞观点的。

不知道王鸿飞是有意还是无意,显然在“皇帝不急太监急”一节过于含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的标准,是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看起来很神圣,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国家标准越严格,市场和行业标准就越没法确立。人才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和市场和行业问题,市场和行业应该是主体,主体问题无法解决,政府部门越俎代庖,最后不仅只能使问题变得更严重,而且是吃力不讨好,惹得一身骚。

国家不应使用行政手段管理高校,理应在高校里实施政学分离,给予学术自由。善良的政府不相信群众们会有理智和能力来解决问题的,这也难免让一些机会主义者钻了空子。89后高校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比,它是那么扎眼地不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