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0

念像

生活总是要留下活生生的念像

2010-12-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困局

今科学网有则新闻《自然科学基金部分项目类型加大强度延长期限》: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资助13030项,平均资助强度为34.72万元,平均资助率为20%。2011年度面上项目将继续控制资助规模,大幅度提高资助强度——资助强度范围为40万~80万元/项,平均资助强度约60万元 /项,资助期限将由3年延长为4年。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资助436项,平均资助强度221.22万元/项。2011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450项左右,预计平均资助强度将提高到约300万元/项,资助期限由4年延长为5年。

有时候听起来是好消息的,实际上是一个坏消息。这则新闻凸显了基金委无奈的困局:

在国家不断增大投入总量的压力下,基金委已无能力扩大资助面,只能在现有资助项目和项目管理上做文章,对单个项目增大资助额度和延长资助时间,帮助消化预算执行压力。

另外这有两个命题,我没有数字,也仅仅是猜测(后有机会再找数据验证):
  1. 面上项目总量的增长速度肯定低于高校副教授职称及以上总人数的增长速度;
  2. 基金重点项目总量增长速度低于高校学科建设的增长速度。

如果这个两个命题为真,那么显然基金委的一个紧要挑战就是:
如何在控制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扩大资助面

2010-12-28

陷阱:用理性回答一个感性

例如,有人问“你为什么爱她/他”,这是一个典型的伪问题。这是让你用理性回答一个感性。
(听自周孝正的社会学讲座视频)

惧惑疑是一种感性,是非理性的。当有人问“为什么”,这等于强迫了一个“问题”,问题一定是有回答的,在这个气场下强迫使用理性的、可言语表达的方式来回答一种非理性的、不可言说的感觉。那个“为什么”不是问题,而是他人一种意外的“感觉”。

2010-12-26

发展何来的科学性

发展是过程,在语境上也有时,发展有结果的意思,但都可归为所观察到的现象。理论有科学不科学之分,但现象又哪来的科学性呢?!

科学发展,这一说辞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何况后面又加上一个“观”。

2010-12-05

网中像

Vint Cerf(文顿·瑟夫)说
The internet is a reflection of our society and that mirror is going to be reflecting what we see.

( 互联网好比一面镜子,我们在镜中所看到的是这个社会的映像。 )

If we do not like what we see in that mirror the problem is not to fix the mirror, we have to fix society.

( 我们若是不喜欢那个镜中的样子,问题不在于去矫正那面镜子,而是要去纠正这个社会。)

2010-12-01

天意

天意是一种偶然。

2010-11-30

显性社会化的暴力不可避免

当前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社会化软件或社会化系统,在本质上,它是一种使个体与个体间社会关系完成向显性转化的系统。这种系统积极作用的一面是扩展了单个个体的虚拟视界,可以更多连接视界上的个体。但无法忽视:
  1. 这种个体与个体社会关系的显性转化是人造的;
  2. 原本默会的个体关系,显性显性转化的形式单一且粗糙;
  3. 这种显性化的规模速度难以预测和控制,会突然爆发;
  4. 一旦这种显性化规模达到一个数量级,所形成的群体会侵占个体原本的自由。

人造系统最后往往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多样性的丧失,社会化系统同样如此。我们需要多样性,因为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会产生了具有差异的个体。尽管这些个体彼此不同,但他们因为历史的连贯性还会存某种相似之处,由此,在形式上我们可以“定义”个体间的相似性。然而,人造的社会系统,尤其利用显性的人际关系所建立的推荐系统,这种相似性正是其技术核心。基于相似性的算法而试图构建多样性的系统的计划是本末倒置,只会令系统的多样性弱化而不可延续。失去多样性的系统,个体的突发暴力不可避免。

2010-11-23

人生世道,道两种

人生,在这世上不过两种道:
  • 第一条道,内容创造之道;
  • 第二条道,位置攻守之道。
应知道,无须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这因为:
  • 位置因内容而存在,
  • 内容也因位置而得以保持。
无论如何,这个世上,一定要有人自己走这第一条道,在那第二条道上也一定要有人行,无论第二道上的人愿意不愿意。

为何我相信“非攻节用”,也只因第一条道所须。

2010-11-11

11-11 11:11

一个人,一个人物,但只有一生一世。
珍惜生命每一时一每刻,欣赏周边每一丝每一点。


2010-11-06

维稳

不断重演的悲剧:临危受命、调查、协调、上级口头宣布、维稳
激烈交锋过后,慈利县法院向湖南省政法委和湖南省高院作了书面汇报,认定芙蓉区政府弄虚作假,违法转让土地。

2010年9月中旬,省高院一名黄姓法官向慈利县法院副院长汪坚口头宣布:慈利县法院应立即解除土地查封。汪坚不答应,双方发生激烈争吵。

...

法院临时召开了审委会,以5∶4的结果决定“解除查封”。

2010年9月10日,合议庭被迫作出解除查封的裁定,但是法官们心有不甘,于是在这份《慈利县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2009)慈法执异字第 395-16号]中出现了这样的罕见内容:“本院合议庭审查后认为……解除查封理由不成立。但湖南省高院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指令本院解除查封,本院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解除对本宗土地的查封”。

这天,被赵书军认为是法官生涯中最耻辱的一天:“我坚持了近二十年的信条瞬间崩溃,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2010年10月28日,一直没有等来法律正义的受害人、强制执行申请人章胜汉老人,因抑郁、情绪激动脑溢血猝死,终年59岁。

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团已经丢尽了它的脸

自省,不要太相信

当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这要他如何自省?!

实验《看不见的猩猩》:
实验者被要求观看一部录像,内容是分别穿白衬衫和黑衬衫的两组队员打篮球,实验者被要求记录下白队传球的次数。在录像的最后,一个穿着猩猩服装的人走到了两队的中间,然后转向镜头,捶胸,之后离开。

结果显示,约50%的人根本都没发现这个猩猩。

This experiment reveals two things: that we are missing a lot of what goes on around us, and that we have no idea that we are missing so much.

人们一开始,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然后下意识地激活自我防卫(ego defense):
Schulz指出,即使在一些非常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极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会主动忽略了这些负面信息,甚至否定它,把指责转移到别人身上,为自己辩护,进行自我防卫。

这就是关键:
我们总以为自己偶尔才会犯错误,实际上我们几乎天天在犯错。

两点建议:
  1. 积极地寻找异常现象。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自省,因为那种“自以为正确”的感觉往往在产生误导作用。我们需要外部力量去发现我们是否在犯错误。
  2. 对彼此宽容一些——包括你自己。我们都有盲点。

注:

2010-11-05

两件事

第一件:
360 vs. QQ

第二件: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委、区政府召开公开处理(批斗)大会


英雄、威权,皆是毒品,吞噬自我的完整。

2010-11-01

如何处理从下而上的便利?

今天在BTRFS邮件列表上看到这样一段对话,事件虽小但颇有代表性。

Chris Mason向Linus提交BTRFS更新,但这些变更与Linus的代码树存在变更冲突,Chris或为了方便Linus就顺手解决这些冲突而生成一个新的分支,并在邮件列表里向Linus提醒这事
There were some minor conflicts with Linus' current tree, so my branch is merged with Linus' tree as of this morning.

...

Linus, please pull the for-linus branch of the btrfs unstable tree:

git://git.kernel.org/pub/scm/linux/kernel/git/mason/btrfs-unstable.git for-linus

Linus认为这样“便利”虽然省了些事,但可能会妨碍他的体验和判断,干脆直接回复道
Gaah. Please don't do this. Unless it's a _really_ messy merge, I really do want to do the merge. It's fine to have an alternate pre-merged branch for me to compare against, but please do that separately.

So what I did was to just instead merge the state before your merge, and in the process I:

(a) noticed that your merge was incorrect (you had left around a unused "error:" label in btrfs_mount()), since I did use your merge as something to compare against (see above). That label had been removed in your branch by commit 0e78340f3c1f, but your merge resurrected it.

(b) saw just how horribly nasty your writeback_inodes_sb() end result was, and decided to clean up the estimation of dirty pages in order to not end up with the function call argument from hell.

Now, it's obviously totally possible that I screwed things up entirely in the process, but as mentioned elsewhere, I do feel that actually seeing the merge conflicts really does help me get a feel for what I'm merging, and what the points of conflict are.

And yes, maybe it's just me showing my insecurities again. I have various mental hangups, and liking to feel like I know roughly what is going on is one of them. Doing the merges and looking at the code that clashes makes me feel like I have some kind of awareness of how things are interac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对于复杂系统,那些意外的事件往往比那些计划内事件提供更多的信息,无视、拒绝这些“意外”只会令自己成为“局外”人。显然,带队伍的是不能成为局外人,更不要危及自己“awareness of how things are interac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的能力。

2010-10-31

是非

是非分辨之能,
伊甸园里不能食的果实。

是非,
个体索求周边个体之口辞,
积聚成众而落幻像。

既是实在又何来虚幻,
既已虚幻又何求分辨。

实在生你,
你本存在于这个实在,
为何却要向往那个有虚幻之名的实在?!

2010-10-29

來到这个世上,就沒想活着回去

有什么好怕的,老子既然來到这个世上,就沒想活着回去。


PS: 以上文字和图片来自【喷嚏图卦20101029】

2010-10-26

事实

不争的事实,不能争的事实,不争气的事实。

2010-10-16

权责划分,责任与问责如何相当

如果群体的责任(responsibility)无法排它式地划分到个体,那么又如何问责个体(accountability)呢?显然,权责划分(separation of privilege)的一项原则是responsibility与accountability两者相当。但这个“相当”如何形式化且度量。概念responsibility体现在进程结构范畴,而accountability体现在运行范畴。进一步,如果所观察进程的不确定性是可以度量的,那么这个度量的范围是否是进程自身的一项常数,也就说所观察进程性质不变该度量的范围不变。

2010-10-15

投机家的天堂

如果你是投机家,会喜欢下面图里的哪条曲线?


看来维稳至上、政治挂帅的货币体系太容易预测,旁人只要敲打敲打,听听看看,猜测下一步或是不难。


在这片土地上,会建立起独立的、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体系吗?!

2010-10-14

寂寞?考评!稳定?

只有工作稳定了,才可能有好的科研。
那么多的考评,让大家争来争去,又究竟是为啥子呢?!



上面寂寞了,下面躁动了,起浮滔滔。

2010-10-13

自私与隐蔽

今天看到Oscar Wilde(王尔德)对自私的定义:
Selfishness is not living as one wishes to live, it is asking others to live as one wishes to live. (自私,不是一个人要照自己的愿望过活,而是要求别人照他的愿望过活。)

今天又在XYS20101012上看到一篇文章
裘格斯的故事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第2章(2.359d–2.360c)。一天地裂山开,牧羊人裘格斯在洞内的一个巨人的尸体上摘下一枚戒指。裘格斯(Gyges)戴上后转动指环就成为隐身人。这一发现使这个在社会最低层的牧羊人动了念头。在指环隐蔽下,裘格斯进入王宫,诱惑王后,刺杀国王,篡夺王位。色、权、利一举而得。

苏格拉底说这段故事,想说明不正义的人一旦获得掩护,或在隐蔽之处,会干尽不正义的勾当。二千多年来“裘格斯的指环”一直被当作寓言,亦令无数人疯狂。在里地亚(Lydia)的山洞,那里还找出这样的东西?

自然界没有的,人们可以创造。

裘格斯的指环魔力在于“隐蔽。”有了这层屏障,它的主人就可以明里一套,暗地一套。
(裘格斯的戒指(Ring of Gyges)也有叫“盖吉氏的戒指”)


当公权力树立了一个真理,公权力的自私(要求别人照他的愿望过活)就隐蔽在这个大"发展"之下,它肆无忌惮地生长。对于坚持这种“真理”的人们,他们没有人会自觉认为自己是错的,相反他们认为自己在公众牺牲,因此他们也会为“真理”而牺牲周围的一切。

2010-10-12

行为与解释

如果行为是连续的,则该行为会存在合理解释,但不唯一。
如果解释是合理的,则当该解释作为行为,它也是连续的。

2010-10-10

渴求的,给予的,还是关注

10月8日没过两日,就看到一篇《和平奖越来越没意思了》的博文,这是一位搞复杂网络研究中国学者写的。令人困惑的是,有的人看不懂诺贝尔化学奖没意见可发表,有的人看不懂诺贝尔物理奖也没意见发表,但唯独这诺贝尔和平奖,人人都有意见,似乎“和平”很好理解,是常识(common knowledge)。是这样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艰难地维持和平。

茶余饭后,大家谈论啥,本是自由。但对一名学者要慎言。当人人都可以谈论它的时候,在从众效应之下,一名学者却释放了自己慎思的操守,对一个自己可能不了解的事件发表了带有讥讽味道的意见。

为什么要支持这次诺贝尔奖发给一位中国人士。因为有个背景,诺贝尔基金会秘书长亚格兰德的一句话可以为此背书,他说“我们有责任在别人不能说话的时候,为他们说话”。

大陆文化虽然自称看重内涵,但实质对结果却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且实际上总要争个结果:争到了表谦虚而理所应当;争不到却外人得,无所谓没啥;争不到但身旁人得的,这下子乱子来了。

诺贝尔奖的价值虽然形式上是对某人过去的贡献的奖励,但诺贝尔奖更大的社会价值是为这个领域的将来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我们看重的价值是哪个?

为什么有人恐惧,因为他无法估计这持续汇集的关注会带来什么。
因为关注之光总要清除一些黑色的东西。


后记:现实充满讽刺,不到两个小时时间,那篇博文已经从科学网里“被”删除,空荡荡只留一句:“抱歉,文章已经删除!”。

2010-10-08

今天真开心

资格与否,贡献与否,
这些争论毫无必要。

核心不再大小,而在是否有了获得关注的机会;
只要关注一点点积淀,就有一切的可能。

2010-10-07

2010-10-04

相信,但不奢逑

相信,但不奢逑。

奢逑只会令自己迷失而心中魔生。

2010-09-23

WebApp over SSH

通过SSH建立WebApp连接:

ssh -2 -4 -f -C -L 3087:localhost:3087 \
  admin@server sleep 1; \
  google-chrome --app=http://localhost:3087/

如果服务端的服务端口只绑定在localhost上,那么必须启用ssh选项“-2”,强制SSH2协议。

2010-09-16

选择

从选项里,选择其中一个,
也意味着要决定必须放弃其它选项。

决策需要一个理由,但这个理由:
到底是为了选择的必然而自信行为得当?
还是为了疏松一下面对放弃的焦虑?

无论自信,还是焦虑,
这种羁绊终被时间所吞噬。

2010-09-07

Get BIN or ROOT path with repect to the running shell script

export BINPATH=$(dirname $(readlink -f $0))
export ROOTPATH=$(dirname $BINPATH)

2010-09-01

数据移动 vs. 计算移动

是移动数据,还是移动计算?如何平衡两者?
这是策略判决。

无论移动数据或是移动计算,系统如何实现足够的复杂性和伸缩性?
这是结构设计。

如何将平衡数据与计算的花费控制在预计范围之内?
这是运作管理。

2010-08-19

实在与形式;自我与周边

尽管自我担当了个体的实在,但个体的形式却由周边定义。

2010-08-18

惧、惑、疑

在商业上若要推销某个概念,可用FUD(惧、惑、疑)。只要令人生出惧、惑、疑,这成功就有了大半,当发酵之后,再诱其些小利,这就再好不过了。显然,宗教要比商业深刻的多,但它也要依赖惧、惑、疑。毕竟对不少人来说“福与祸”、“生与死”以及“前生与死后”是神秘的,是惧、惑、疑的。不过宗教的这些惧、惑、疑建立在信仰之上,有了基础也可控了,对人们来说已是社会的生活方式,更何况其利害也有了平衡,成为社会稳定力量之一。

但有些人动了贪心,要去求仙问道、询运乞福,这已是错了。为何是错?道教不是有“仙道贵生,无量渡人”,这说的是自然而生的灵性,再说白了那就是要“做自己”。却有“师傅”摆了“道”,说可以这样,想想自己那些惧、惑、疑为何而生。既然有了因惧、惑、疑而生的贪念之心,受了骗,这很正常。

2010-08-17

鹤立顶高(2)

仙之鹤啊,
你终要收起双脚,
像鸭子一样低头捕食。
你终要展开翅膀,
像大雁一样飞向远方。

此时,
为何要这样,
鹤立且顶高
不视人间。

2010-08-16

在理想世界里航游

与现实世界不同,在理想世界里航游需要两种意识:
  1. 直觉意识,通过具体地标和相对方向确定点的位置;
  2. 类比意识,通过不变变换或等式划定空间的区域。

2010-08-06

混沌之上

人自有了意识,人亦有了“机会”;
个体要靠“机会”而维持存在,
像食物一样要么去猎取,要么去创造。
缺乏“机会”,会导致个体的“恐惧”;
寻求恐惧的避免,这是个体的“自由”之名。

“机会”与“资源配置”互为作用,“优化”以“价值”之名而存在;
自此,人们为这一对作用而困惑:
“计划秩序”与“自发秩序”,谁是优先?

在“恐惧”与“优化”的混沌土壤之上,
生长出“集权”与“官僚”之花。
自然终究存在不可避免的逻辑与绝对的平衡,
“民主”之果为“集权”与“官僚”而生。

2010-07-21

科学的进行时

这个过程:
从洞察开始,
在想象里锚住一点,
演绎、演绎再演绎,
验证、验证再验证。

这个过程:
与群体的道德无关,
与人的品德无关,
只有无法背离的逻辑,
那一个个偶然,
无数的线索整合在一起,

这个过程:
一个连贯的生命,
一直下去。

2010-07-19

用户目录加密后,SSH无法公钥登录

在安装ubuntu sever时,选择了加密用户主目录。但将ssh登录公钥导入.ssh/authorized_keys2后,却无法登录,这在以前未发生过(以前从未加密过用户主目录)。怀疑因为加密使得sshd无法找到公钥。看到这篇文章的变通之法,才恍然大悟:因为加密,sshd看到用户主目录和登录后我们看到主目录不是一个。

/sbin/umount.ecryptfs_private
cd $HOME
chmod 700 .
mkdir -m 700 .ssh
chmod 500 .
echo publickey > .ssh/authorized_keys
/sbin/mount.ecryptfs_private

2010-07-12

颗颗豆芽菜

多收了三五斗,人才价低,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为何,原来是满校尽发豆芽菜,颗颗都是水淋淋。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发表的著名讲话《未有天才之前》。他说:“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
摘自《鲁迅早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2010-07-07

鹤立顶高

理想主义的人,
有意无疑地将自己置于"鹤立顶高"的状态,
形象的说,这姿势的确难熬的很,
或是一种心境的修炼吧。

2010-07-05

那些过去的

过去的,
是那些已失去的,也已忘却了那已失去的感觉。

2010-06-04

伤口

正午的太阳,
这历史的伤口会何时愈合?

2010-05-30

希望与理想

人终将学会独立,
在回忆中所寻找自己影子,
她是希望与理想。

一个独立的人,
希望、理想、记忆,融合一起;
在审美中,
升华为一个完整的造物者,
他独一无二。

一个非完整的人,
有一个躯体,
对虚空的恐惧深藏其中,
扭曲了存在世间的价值;
在争抢中,
成为毁灭者的一员,
它毫无差异。

2010-05-25

科学研究是什么

科学研究是什么?Chad Orzel在一份简报中给了一个直观的回答:
Science is a process for learning about the world:
  1. Look at the world;
    Find some interesting phenomenon to explain
  2. Make up a theory;
    Develop a model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3. Test your theory;
    Design experiments, make observations to test model
  4. Tell everyone about it.
    Publication, dissemination, replication
这四点缺一不可。

2010-05-17

政府资产非常多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最近驳斥地方债高的评论时表态说:
他认为中国和经合组织(OECD)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累计债务占GDP的比重在40%~50%之间。而且中国政府和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政府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即中国政府的资产非常多,土地是一方面,另外还有很多可变现的国有资产,一旦需要可以变现,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

还有一篇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后,《工资条例》草案上报给全国人大。由于该草案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收到了来自法学界以及企业界的诸多意见,因此全国人大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继续对《工资条例》内容进行修改。

“我们看到了反馈意见,主要是各大央企的质疑意见比较多,反而民企的反对声音非常小。”一位参与该条例制定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该人士透露,“央企人力部门把对于《工资条例》的讨论又拉回到最原始的问题上——什么是工资。”“垄断行业的央企认为他们的企业福利部分不应该计入到工资收入,否则纳税和社保缴纳的工资基数太大。

此外,该人士认为,垄断行业中的央企反对把优厚的福利待遇也纳入到工资的范畴当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利益点,“《工资条例》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明确规定了同工同酬——即被派遣工和本企业员工享有同样的权利。要是把福利也算进工资的话,央企是给不起被派遣工同样待遇的。

国家需要优先,这是中国之特色的核心。为了这个特色的长久,圈养一批既得利益者也是理所当然的,总要有人替你说话,不是这样吗。

2010-05-11

那里没有歧视

看到一篇报道
4月25日,湖北荆门女子因为其患心脏病的女儿的手被电梯绞断,可能面临终身残疾,绝望之下在医院里将女儿杀死后,割腕割喉自杀,后经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女儿却再也没有醒来。

她说:“……我无法面对这一切,慧子以后怎么生活,她以后要受到多少人的歧视,她长大后会恨我一辈子的,我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面对你们。我要带慧子到天堂,哪(那)里没有歧视,我会陪着她,让她不被别人欺负……”

(图片来自blog圖黨 )

恐惧,人的终极敌人。
兼爱,免于恐惧;
故为自由战斗到底。

2010-05-10

Being = Becoming ?

在一个交织的空间里航行,形成了一个连贯的世界,它没有间断:

Being = Becoming ,

这个式子成立吗?如果成立,那就太奇妙了!

2010-05-09

论断、陈述、感受与态度

看到一段很有代表性的对话:
若干年前,办公室有两个同事在聊天,说到生活的意义方面的话题,(1)其中有一个说“意义在于过程”(该同事几个月后因肝癌逝世,可能不到三十岁)(2) 我就插了一句:“意义在于过程,这种观点有段时间很流行”,(3)该同事说:“你的意思是这种观点其实也是不对的?”,我略有一楞,(4)说“不是,我只是说‘这种观点有段时间很流行’这个事实,没有说我对这种观点的态度”。

在(1)中发生“论断”,产生新内容;
在(2)(3)(4)中都发生了“感受”,对所接收的内容完成分类;
在(2)中也发生了“陈述”,回忆内容。

2010-05-01

在回忆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听到一首日语歌,歌词很有意境,记下来,作为“五一劳动节”留念:

总有一天,
人将学会独立,
在回忆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为了那笑容下与孤独做伴的勇气,
决定战斗到底。


从自我的形成,到超我的实现,这个灿烂的过程便是“劳动”的含义。

2010-04-27

限定时间的计算单元

Lance在其博客里写到
Since the beginning of complexity we talked about time complexity t(n) as a function of the input size. But it has been the inverse of this function that we really care about: We have a roughly fixed number t of computation steps available on our computer and we want to know the largest problem we can solve within that running time.

一个限定时间的计算单元,它在给定的时间和资源消耗内一定会给出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这个世界的确变了。

但似乎现有的计算理论是没有可能的,我十分不敢肯定这点,这似乎需要新的计算理论来解释。即使将复杂的计算分解成一个个的计算单元(它时间固定,自然是可计算的),这将算法的停机问题转换为计算单元的组合问题。核心问题是,这个机制又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计算单元的选择与组合呢?好吧,我们可以接受一个精度,那就选择关键的吧。但这“关键”的信息有来自来自哪里呢?更何况我们所做出的选择,那些保证有足够精度的计算单元,他们的结果又是如何平滑地粘连成一个结果呢?

复杂、太复杂!

一个根据具有的能力去选择问题的世界,这的确是个神奇的世界。那么对一个基于编织记忆的系统呢?她的内容是连贯的(coherent),她不是去组合那些计算单元而是去生成内容,她有没有可能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呢?!

我还需要更多的工作。

2010-04-25

好的艺术

好的艺术,可以帮助人冲破思维的界限,在思维中构筑新的世界。

2010-04-14

R: replicate and <<-

在R里,replicate和<<-结合起来是很方便的,当然这也可能存在习惯上或审美上差异。下面是生成AR(1)过程的三个实现:
f <- function(n, c, phi) {
  x<-0 
  replicate(n,
    (function(){x <<- c+phi*x+rnorm(1)})())
}

g <- function(n,c,phi) {
  v<-c() 
  x<-0 
  for(i in (1:n)) {
     x <- c+phi*x+rnorm(1); 
     v <- c(v,x)
  } 
  v
}

h <- function(n,c,phi) {
  v <- vector("numeric",n)
  x<-0
  for(i in (1:n)) {
    x <- c+phi*x+rnorm(1)
    v[i]<-x
  }
  v
}
AR回归一下所产生的序列
> ar(f(5000,0,1))

Call:
ar(x = f(5000, 0, 1))

Coefficients:
     1  
0.9979  

Order selected 1  sigma^2 estimated as  1.072 

显然,f的实现是相当简洁。来看一下它们的执行性能:在第一组n=50000运行中,显然g的实现性能是最差的。从第二组(序列大小是第一组的10倍)来看,当n越来越大时,内存自动分配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h方法因为采用了预分配而性能胜出。
> sapply(c(f,g,h), 
   function(fn) system.time(fn(50000,0,1)))[3,]

[1] 0.669 9.912 0.716

> sapply(c(f,h), 
   function(fn) system.time(fn(500000,0,1)))[3,]

[1] 9.378 6.884

2010-04-13

生者随机,取者有意

名人苍井空(维基英文中文)最近刚上Twitter,她有一条微博
我使用的是翻译。谢谢。在中国我的球迷。 I use a translator in chinese. Thank you for my fans in China.
请注意,这“球迷”机器翻译的是如此奇妙,令人遐想遍及宙海。谁说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还远着呢!它分明是已临近了!


我一直认为“智能”,那种自发产生的智能。智能不是一种能力,它更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结构。它有着连贯内容,正是“生者随机,取者有意”。

2010-04-11

捍卫“失败”的自由

失败的自由,免于因失败而被强行附加的恐惧。

从《评论:谁杀了北邮男博士》摘了几句话:
背后的罪魁祸首是全社会畸形的教育观、成功观,再向上追溯,就是地区、阶层之间落差巨大的资源分配。

美国《时代》周刊近日推出封面专题,预测未来10年的10大趋势,“捍卫‘失败’的自由”位列其中。文章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提出,美国人有四大自由:言论、宗教、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如今再多一项自由:“失败”,可谓第五大自由。

一个没有选择的社会,
路,只有一条,“成功”,
一条没有出路的人生。

PS: “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吗?

2010-04-09

幻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作为陈述事实的命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所施于人者,己所欲也

显然,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幻觉,
那是一种对将来的要求,一种永远不能成真的状态。

若真以此苛求,时间长了,人性扭曲也就自然了。

2010-04-07

不知羞耻的“奇迹”

人民日报: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无耻!
人民日报4月7日报道 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媒体给予高度关注,集中进行了报道,肯定中国政府快速、高效的救援行动。

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高度关注中国王家岭矿难的救援行动。《纽约时报》援引美国煤矿安全专家的话称,这可能是矿业史最令人惊叹的一次救援行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成功营救受困于地下人员的机会通常十分渺茫。此次的营救显然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韩国联合通讯社6日报道称,中国政府动用了3000多名救援队员,对矿井内被困的工人进行救援,这样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果。

印度媒体5日报道称,这可能算是近年来类似事件中最成功的一次救援行动。

比利时《晚报》6日大幅报道了王家岭矿115名被困人员获救的新闻,报道称,“对余下被困工人的搜救行动仍在进行,他们还有获救的希望”。

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快报》6日在头版对王家岭救援工作重大进展进行了报道。

越南《人民军队报》6日报道说,经过约一周的救援,终于有115名被困工人获救。越南《劳动报》同日刊发了题为《王家岭煤矿出现奇迹》的文章,高度评价了中国政府掘石挖土全力营救被困工人所展开的工作。

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发表报道说:振奋人心的最终救援也得益于指挥部几天的部署准备,此次生死大救援牵动了中国各界的心弦。

印尼各大媒体引用西方通讯社消息称:100多名工人获救堪称中国奇迹。

153 - 115 = 38


还有38人! 这38人,难道不是灾难!

2010-04-03

陪审团

在这片土地上,法庭上有了陪审团,据报道:
昨日,郑州市首起适用陪审团的诈骗案,在管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与其他案件不同的是,昨日的审判席旁,设立两排陪审团席,上面坐着9名身着便衣的男男女女。该案审判长、管城法院刑庭副庭长周永增说,这是我省推行陪审团制度后,郑州市首次适用该制度审理案件。

上午11时许,庭审结束。休庭15分钟后,陪审团团长宣读了他们商议的结果:陪审团一致认为,4人罪名成立,建议判处王小雪4年以下有期徒刑,建议判处华晓丽2年半以下有期徒刑,最好适用缓刑;建议判处华晓丽的丈夫、老娘1年以下有期徒刑。

合议庭听取了陪审团的意见,当庭作出判决,判处王小雪有期徒刑3年8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判处华晓丽有期徒刑2年6个月;判处华晓丽的丈夫、老娘有期徒刑各8个月

:)

2010-04-02

用了,才会开始理解

这里提到
People tell you that such and such a result is interesting because it has an application somewhere and then you go and read the formal details knowing what the motivation was.

2010-03-27

使人性扭曲的力量

已经发生的,在报道
据相关知情人士对新快报记者透露,在面对检察机关审讯时,郑民生明确交代了自己的作案动机。他表示,他的所作所为针对的就是两个人,一个人是他的老领导,另一个人是他的第二任女友叶某。“他要让社会因为仇恨他而追究背后的原因,进而牵出这两个人,令他们也被仇恨。”
...
据郑民生供认,在他的原计划里,他准备要杀掉至少10名、最多30名学童。“他认为不如此,就不能造成轰动的社会效应。”

据目击者介绍,郑民生在现场被制服时高声嘶喊:“你们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们活。”这起恶性杀人事件震惊全国。

还有插曲
当地市民自发组织悼念活动,在该校校门对面的铁栅栏上制作了一堵长约12米的“花墙”,...。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南平市政府却组织人员将这堵“花墙”强行拆掉,遭到现场多家媒体的质疑。

采访中,记者突然被一名头发稀少的男子揪住衣领,记者认出他是南平市委宣传部通联科的负责人。正是这位负责人,他当即命令记者交出记者证,现场群众立即嘘声四起,有人说:“就算不是记者也有权利站在这里吧!”该官员立即回应:“全南平的记者都归我管,都必须给我看记者证!”并威胁记者:“你在这里煽动和挑拨群众。你等着,我有办法收拾你!”说罢,走进了学校。

或许惨剧还在蔓延
我女儿的冤屈得不到伸张,如果你们不管,我也会去杀人!”

昨日上午,在南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一位中年妇女突然向前来医院慰问受伤孩童的南平市委书记雷春美拦路喊冤,并口出惊人之语。南平特大血案的负面效应开始呈现,如何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成了血案之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罪恶不是那扭曲的人性,而是使人性扭曲的力量。

2010-03-23

我们牛逼,为什么昵?

基层官员说话实在的很,一语中的:
天津市宁河县一名小学老师因拒绝拆迁自家楼房被停课,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在做其工作时称:“在中国,你说不拆,肯定把你拆了。我就这一句话,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全世界牛逼。

牛逼的秘诀:第一,傻逼当牛逼;第二,这一切都是真的。

故事刚开始

Google还在中国,只是离开了内地到了香港,感谢一国两制。
这故事刚开始,向已过去的默哀一下,先。

keso在《三言二拍:故事的结局》说到:
在你气得脸色发白、嘴唇哆嗦,不当傻逼不足以平你愤的时候,请记住,互联网会忠实地把你所做的一切,记录在案。

虽然流氓们会把“将来”作为诱惑、恐吓的工具,但它们从来不在意将来会发生什么,在意当下“爽”就行。

----------------------------
等待她回来的那一天。

2010-03-16

退与近

  • 人进法退
  • 国进民退
这两种趋势或会成为2007年至2012年的社会主调,期间会有一些力量或酝酿或轻微反弹,路茫茫。

2010-03-11

Entropy and Memory

From Eternity to Book Club: Chapter Nine》 says:
Namely, the reason why we can “remember” the past and not the future is that the past features a low-entropy boundary condition, while the future does not.
...
It’s hard for people to wrap their brains around the fact that, without such an assumption, our “memories” or records of the past will generally be unreliableknowledge of the current macrostate wouldn’t allow us to reconstruct the past any better than it allows us to predict the future.

2010-01-20

洞洞社会

虽然语出惊人,言语背后却是其日思日累的结果: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以“失败者爱找藉口”调侃Google在中国的风波。马云指出,西方哲学擅长找漏洞,而东方哲学则是找出众多漏洞之间的一条路

是阿,补漏洞那是老外的事,他们太蠢了。

曾有人提倡,“要向人民学习”,说白了那就是要向老鼠学习啊。像老鼠一样学会找洞,要来回穿梭,发现哪个房间有美食那就大吃一下。不仅要学会找洞,还要学会打洞,要把社会“打”成洞洞社会,人人钻洞,谁钻的越多谁越富有有地位。

这个洞洞的社会能不残酷吗?!
我们是一群老鼠吗?!

2010-01-10

规则的惩罚预期与变通

规则很重要,现实也很精彩:
当地时间8日,美国警方逮捕了在数天前违规进入纽瓦克国际机场安全区,和女友吻别的一名中国籍男子,当时这起“吻别事件”导致机场关闭6小时之久,数千乘客重新安检。(凤凰网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不守规则为什么会成为习惯?”

试想一个博弈:不守规矩的惩罚是可以预期的,但守规矩的惩罚是不可预期的。我们如果开始一次决策,肯定会选择那些可靠的、可预期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基础。毕竟不可预期的就意味着难以理解且令人痛苦。对于博弈自然决策不是一次而是反复的多次。但反复建立在可预期结果上的决策就会形成一种惯例或习惯。那么这个惯例是什么呢?我们习惯避免自然要降低预期的损失,这是生存的天性。因此,一个最经济的手段就是“变通规则”。

这里所要说的意思不是走另一个极端:守规矩的惩罚是可以预期的,不守规矩的惩罚是不可预期的。一个“平和”的社会至少要做到:无论对于不守规矩还是对于守规矩,他们的结果都应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守规矩的惩罚预期要远小于不守规矩的惩罚预期,最好逼近于零,当然只有在理想社会里才会为零。

问题还没有结束而且也不会这么单纯。因为变通空间影响着不可预期性,当变通空间越大其不可预期性也就会越大,而且不可预期的结果在博弈中又会促使人们寻找更大的变通空间。走出这一恶性循环的方法就是“中止变通”,尤其从那些掌握最大变通空间的地方开始。但愿不再听到这样的“酒桌谈资”:
一日领导下来视察,
“小李,工作很不错啊,盖的很有气势,很现代,彰显先进性”,
“领导,这是大家的尽力,自筹六亿,还亏空四亿,你看?”,
“额,打份报告吧”

2010-01-01

新年,向那些被清退的代课老师们祝福

2010年第一天,
向那些被清退“代课老师”们祝福,
希望你们的日子会更好,
远离“正/证”的烦扰。

新年愿望:期望新上任的教育部长及时更正上任的错误政策。在我国近期新一轮“大跃进(2008-2011)”时期,务必实事求是,正视农村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扪心自问,自建国,国家的农村教育靠的谁?是那些乡村教师,以前因预算少编制紧张,一“证”难求,当时有多少人被那所谓的“正式”身份抛弃,但他们依然在最困难的地方教书,那种地方鲜见有“证”的。现在不差钱了,不差人了,不差豪华学校了,就将他们抛弃?

再请问,我真得怀疑这点,现在边远农村教育难道真的不差钱、不差人了吗?到底有多少受过教学训练的外来人甘心在那地方长期教书呢?

请让人体面的活着、离开!